本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十四五”规划

恩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恩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图片解读:恩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视频解读:恩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文本解读:恩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有关单位:

  《恩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十七届2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反映。


  恩平市人民政府

  2022年7月19日

(联系人:恩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吴小坚,联系电话: 0750-7723617) 


恩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机遇

  第三节  面临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第三章  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第一节  建立适应产业结构的促进就业机制

  第二节  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第三节  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

  第四节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第五节  优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质量

  第四章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实现全民享有社会保障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险制度体系

  第三节  建立健全标准化的社会保险服务体系

  第四节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

  第五章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保障体系

  第一节  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环境

  第二节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第四节  推动“三项工程”高质量发展

  第五节  规范表彰奖励

  第六章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第一节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第二节  完善人事考试制度

  第七章  建立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

  第一节  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

  第二节  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机制

  第八章  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第一节 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第二节  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

  第三节  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

  第四节  严厉打击劳动保障重点领域违法问题

  第九章  加强法治人社建设

  第一节  强化党建引领

  第二节  加强政策保障

  第三节 坚持依法行政

  第十章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

  第一节  建设智慧人社

  第二节 加强队伍建设

  第三节  推进乡村振兴

  第四节  强化规划实施


  恩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恩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为谋划推进恩平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就业创业质量稳步提升。2016年以来,我市新增就业29569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9395人, 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2304人,促进创业人数2361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一是积极宣传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如2020年以来,为尽快缓解疫情给企业带来的冲击,我局不仅迅速成立宣传专班,并联合市广播电视台、江门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疫情期间稳岗补贴、“促进就业九条”、“1+N”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等各项政策120多篇。二是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2016年以来,我市先后开展各类招聘活动共112场,组织各类企业2861家次进场招聘,促进求职者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10987人次。三是落实各项惠民惠企政策。2016年以来,我市兑现各项就业优惠扶持政策补助补贴7199.36万元,累计享受就业扶持政策3.28万人次。2020年,我市累计减免社会保险费额21900万元,享受减免户数4090户。依托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16年以来,我市共有8698名人员(含114名创业培训人员)通过培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社会保险制度全面覆盖。一是社保待遇稳步提高。2016年以来,我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由110元每人每月上涨到180元每人每月;目前全市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2058.55元。二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覆盖目标。截至2020年12月,我市已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96500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为99.85%,高于“十三五”规划目标值0.85个百分点。三是各项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十三五”以来(2016年-2020年),我市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支付352945万元,医疗保险(合并生育保险)待遇支付114147万元,工伤保险待遇支付6641万元,失业保险待遇支付4756万元,城乡养老保险待遇支付56492万元,城乡医疗保险待遇支付112241万元,机关养老保险待遇支付78591.87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支付137243.77万元(含清算补支待遇)。每月待遇已全部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

  人才引育工作成效明显。一是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2020年末,我市共有博士8人,硕士103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2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867人,高级技师职业资格23人,高技能人才473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博士工作站2家、在站博士后5人。二是善用优质外地高校资源。我市联合电声行业协会、电声企业于2019年3月与广西贺州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签订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培养38名具备电声专业知识的本科学生,并引进到我市工作。三是做好人才补贴发放工作。2016年以来,我市已为9批5865人次发放优秀人才生活待遇补贴2328.7万元。

  事业单位管理不断规范。一是加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2016年以来,我市事业单位通过公开招聘引进人才702人,机关事业单位通过公开招聘引进机关雇员148人。二是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我市于2018年12月印发了《关于推进恩平市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实施方案》,对推进我市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优化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保障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薪酬待遇。2019年,我市印发《关于印发〈恩平市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实施细则〉的通知》(恩人社〔2019〕134号),全面优化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在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全额返还的基础上,实行以事定费、按项补助政策。

  工资收入分配改革稳步推进。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相比“十二五”期间分别提高14.81%和15.04%。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完善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符合卫生、教育系统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

  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一是积极维护劳动者权益。2016年以来,先后印发《关于建立恩平市解决拖欠异地务工人员工资问题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关于印发恩平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定期督查制度的通知》《关于印发恩平市全面治理拖欠工资问题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恩平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问责制度的通知》,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积极推进治理欠薪长效机制建设,形成治理欠薪部门沟通协调的常态化机制。二是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不断提高。深入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执法检查机制,2016年以来,共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17次,累计巡查在建工程、陶瓷行业、纺织行业、餐饮行业等重点行业企业2000多家次,共查处欠薪案件300多宗,为3000多名劳动者追发工资4000多万元;我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95%以上,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目标任务。

  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初步建成“互联网+就业培训”“互联网+社会保障”“互联网+人才服务”“互联网+服务监管”“互联网+监察执法”“五位一体”的“智慧人社”便民服务平台。全市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47.9万人;线上实现多渠道签发电子社保卡,依托“五邑人社”微信小程序,全方位推动电子社保卡医院、药店等高频用卡场景应用。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深度梳理和流程再造,通过网上申请、邮件等方式减少群众办事跑动次数。

  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

 专栏1  恩平市人社“十三五”时期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   标

单位

目标值

完成值

完成率

属性

一、就业

1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2.67]

[2.95]

107.45%

预期性

2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2以内

1.91

3.2以内

预期性

二、社会保险

3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0

90.22

102.44%

约束性

4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4.35

5.53

127.13%

约束性

5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5.26

6.14

119.39%

约束性

三、人才队伍建设

6

专业技术人才总量

万人

1.3712

1.82

132.84%

预期性

7

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

::

3.5:31:65.5

40:26:34

--     

预期性

8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

%

13.5

15

111%

预期性

9

高技能人才总量

万人

1.15

0.82

71.3%

预期性

四、劳动关系

10

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

98.8

98.8

100%

预期性

11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

%

60

76.11

126%

约束性

12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

90

98.7

109%

约束性

13

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

%

100

100

100%

约束性

五、公共服务

14

社会保障卡持卡人口覆盖率

%

94.5

95.8

101%

预期性









  第二节  发展机遇

  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市委、市政府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要求举全市之力做好“增总量、调结构、提速度、优服务”四项工作,全面落实创建“省文明城市、省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三项任务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示范城市”的发展定位,我们要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和发力点,全力以赴融入大湾区建设,人力资源保障是落实上述任务的重要保障。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期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期望越来越高,高质量的稳定就业、体现人生价值的创业、无后顾之忧的社会保险保障、获得合理应得的劳动报酬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追求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履行职责注满了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提出了新要求。“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探索适应新常态下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模式,新一轮稳就业促创业政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服务体制基本建立,保障底线民生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全面覆盖,符合人事体制改革要求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日趋完善,以监督与自律相结合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亟需尽快实现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管理,对推动新时代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节  面临挑战

  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当前我市就业市场中,“招工难”“就业难”问题依然并存,劳动密集型岗位、中小企业岗位和生产一线岗位的劳动力供给不足,新技术、新业态发展所产生的用人需求也与现有人才供给规模及水平不匹配,高技能人才用工短缺成为制约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环境变化持续给我市就业局势带来不稳定因素,稳就业仍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引才留才吸引力不足。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比重低。硕士以上学历人才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小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复合、领军型人才紧缺。二是人才载体层次低,人才引育难。现有企业以电声、纺织、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规模小、效益低,科技含量不高,发展空间和平台有限,对人才吸引力低。三是公共服务配套滞后,人才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我市地处珠三角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配套滞后,科研氛围不浓厚,薪酬、待遇与珠三角及邻近县市对比差距大,人才流失严重。

  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受我市企业离退休人数持续增长、国家要求社会保险降费、退休人员待遇增幅大于养老保险费缴费增幅、社会老龄化重、高污染企业关停搬迁导致用工减少等因素影响,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基金仍需面临较大的基金收支平衡压力以及扩面征缴压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主动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扬长补短强基、守正高标发展”,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抓好四项工作、三项任务,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示范城市,为江门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立足实际,坚持目标导向。坚持总体规划和分类指导相结合,充分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人口发展阶段性特征,自觉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紧紧围绕我市高质量发展目标,全力抓好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维权和收入分配等工作,努力展现新作为。

  以人为本,坚持保障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普惠性民生工程,办好各项民生实事,满足多样性民生需求,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确保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努力满足新期望。

  创新驱动,做到持续发力。坚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创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政策、创新平台、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大力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努力发掘新动能。

  服务大局,融入湾区建设。围绕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示范城市定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对标对表湾区发展要求与态势,改善宜居宜业环境,优化营商营智环境,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恩平城市形象,增强恩平城市魅力,打造人才新高地。

  依法行政、维护公平正义。坚持底线思维和法治思维,不断强化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人社队伍依法执政水平。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以制度公平保障群众权利公平,努力维护好各类群体的合法权益,创造和谐发展新景象。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强化,就业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政策联动更加紧密,多渠道就业促进机制更加健全,创新创业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更趋合理,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全方位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就业局势总体平稳。“十四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建成全覆盖、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提升经办保障服务水平,优化人社业务办事流程,提高人社业务办事效能,发挥社保保民生作用,强化社保基金运行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到“十四五”期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5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5万人。

  打造高质量发展人才保障体系。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做大做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技能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更加畅通,为恩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到“十四五”期末,五年累计新增技能人才7500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新增300人次,累计新增专业技术人才2900人。

  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更加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劳资纠纷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形成劳动者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良好局面。到“十四五”期末,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达到60%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0%以上,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结案率达到98%以上。

  专栏2  恩平市人社“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

序号

指   标

单位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属性

一、就业

1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2.95]

0.3

[0.6]

[0.95]

[1.3]

[1.6]

预期性

就业科

2

城镇登记失业率

%

1.91

3.0%以内

3.0%以内

3.0%以内

3.0%以内

3.0%以内

预期性

就业科

二、社会保障

3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0

91

92

93

94

95

预期性

4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5.53

5.53

5.54

5.55

5.56

5.58

约束性

养老科

5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6.14

6.2

6.3

6.32

6.4

6.5

约束性

工伤科

三、人才队伍建设

6

新增专业技术人才人数

[1190]

300

[800]

[1400 ]

[2100]

[2900]

]]

预期性

专技科

7

新增博士硕士人才人数

[78]

5

[10]

[16]

[23]

[32]

预期性

8

新增技术技能人才人数

[8698]

1900

[3300]

[4700]

[6100]

[7500]

预期性

9

其中: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

[447]

60

[120]

[180]

[240]

[300]

预期性

10

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

万人次

[1.283]

0.13

[0.26]

[0.39]

[0.52]

[0.65]

预期性

11

“粤菜师傅”培训人次

人次

[625]

110

[220]

[330]

[440]

[550]

预期性

职建科

12

“南粤家政”培训人次

人次

[1979]

573

[1000]

[1500]

[2000]

[2500]

预期性

职建科

四、劳动关系

13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

%

76.11

75

75

75

75

>60

预期性

仲裁院

14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

98.7

95

95

95

95

>90

预期性

仲裁院

15

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

%

100

100

100

100

100

>96

预期性

五、公共服务

16

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

万人

47.9

47.9

47.9

48.2

48.3

48.5

预期性

  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

  第三章  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第一节  建立适应产业结构的促进就业机制

  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协同机制。将促就业稳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形成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加大就业创业指标考核权重,加强就业工作进度和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督促检查。

  推动就业结构调整。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增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动力,扩大用工需求。推动传统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就业岗位。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者技能转换,在转型发展中不断增强吸纳就业能力。

  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各类新兴产业,深入挖掘创造就业新领域,持续释放吸纳就业潜力。推动家政服务行业“职业化、标准化、数字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构建更有力更完善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微企业就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家政服务企业、初创企业、见习单位、就业扶贫基地等载体吸纳就业的扶持力度。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劳务经纪人等市场主体开展专业化职业介绍工作。鼓励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下的灵活就业方式。管好用好创业担保贷款,合理增加贴息资金投入,扩大担保基金规模。鼓励金融机构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升网络平台创业主体和小微企业创业主体贷款的便捷性和可获得性。完善就业创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监督考核和绩效评估制度。

  第二节   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开展促进高校毕业生技能成长行动,增强高校毕业生适应市场和企业实际需要的能力,培养造就一批高技术、高技能产业人才。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就业岗位,拓展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的就业空间。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落实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提供覆盖创业“全过程”的服务。实施选调生、“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和大学生应征入伍计划,支持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鼓励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干事创业。对困难毕业生、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长期失业青年实施分类帮扶。

  扎实做好困难群体稳就业工作。强化针对就业困难人员、脱贫人员、失业人员、残疾人员、大龄劳动者等困难群体的实名制信息化管理,结合其就业意愿分级分类实施“一对一”就业帮扶。加大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力度,实施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服务,全面筛查市内已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使用情况,提高岗位使用效率,及时安排我市脱贫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戒毒康复人员等困难群体到安置岗位。

  加强异地务工人员、退役军人就业保障。加强异地务工人员的就业信息监测,及时做好在恩平就业的异地务工人员的就业登记。强化就业服务,继续开展“春风行动”“南粤春暖”等各类专项服务活动,强化与广西等劳动力输出大省沟通对接,完善劳动力输入渠道,着力促进供求平衡。拓宽退役军人就业渠道,打造“线上+线下”供需对接平台,开展退役军人供需见面会,为退役军人与企业搭建劳务对接桥梁。拓展退役军人技能培训渠道,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农村电商”“乡村工匠”等培训工程中,安排一定名额面向退役军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专栏3   实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计划

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积极赴省内江门生源较多的广州、肇庆、湛江等地院校,以及广西梧州、桂林、柳州、贺州等地专业技术对口的院校举办校园招聘会,为我市在电声、纺织、陶瓷、智能装备企业招揽各类紧缺技能型人才,每年组织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不低于6场。围绕我市教育医疗、农业技术等人才紧缺领域开发岗位,鼓励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稳定“三支一扶”计划招募规模。开展“展翅计划”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面向在读大学生、应届毕业生、离校毕业生,围绕实(见)习、创业培训、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优质实习岗位。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水平。深入实施“百万青年技能培训行动”,鼓励支持我市职业院校、用工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围绕本地六大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做好在校学生的职业指导,为离校学生提供就业见习机会,予以兑现见习补贴。开展公益性培训计划,对困难家庭的毕业生进行免费培训。

实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活动。开展困难群体走访活动,摸清就业困难群体基本状况,进一步宣传和落实困难群体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开展惠及广大困难群体的公共就业活动,迅速安置一批真正有家庭困难的群体就业。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制动态管理,实施分级帮扶。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帮扶一批确实难以通过市场就业的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第三节 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

  实施积极的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实施惠及面更广、针对性更强的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支持青年返乡创业,加快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贴息贷款、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扶持政策。深化“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促就业作用,着力扩大技能人才供给。实施“农村电商”工程,合理建设一批农村电商示范站,带动我市“茶叶”“濑粉”“粽子”“马铃薯”等农业产品发展,充分发挥农村电商在促进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落实保障企业用工十条措施,进一步激活人力资源要素,激发劳动者就业创业,切实服务保障我市企业用工需求。

  发挥“乐业五邑”创业创新项目促进创业作用。联合我市农行、邮政、广发等金融服务机构,积极推进“乐业五邑贷”的创业担保贷款贴息项目,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宣传和发动“乐业五邑”创业创新项目,充分调动各种资源,通过系统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主流媒体报道、广告视频等多种形式,广泛发布大赛相关信息。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政务服务大厅、创业孵化基地等场所,通过张贴宣传海报、播放宣传视频、派发宣传单张等形式,大力宣传大赛的报名条件、时间流程、支持政策等,提升宣传有效性。

  打造高水平特色化创业孵化载体体系。积极推进我市“中国青年电商创业基地”的建设,打通高校优秀大学生到科技型企业实践学习、实现就业发展的渠道,实现科技型企业人才需求对接。推动港澳青年在恩创业,充分发挥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对返恩人员的创业支持,树立一批创业典型,加强对创业人员的宣传、报道,营造崇尚创业,尊重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进一步加大返乡下乡创业支持力度。进一步支持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脱贫人员、复退军人等各类人员返乡下乡创业。依托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平台提供优质的公共创业服务。建设返乡创业孵化载体,为创业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对符合条件的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和返乡创业孵化基地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树立一批新时期返乡创业典型,营造有利于返乡下乡创业的浓郁氛围。

  第四节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实施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企业建立全员技能培训制度,突出高技能人才培训以及产业紧缺人才培训、安全技能提升培训、转岗转业培训、通用职业素质培训等对转岗转业职工、在岗职工等开展适岗能力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支持平台企业(电商企业)以及新业态企业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增强职业培训供给能力。充分发挥我市职业院校的基础作用,鼓励职业院校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完善专业设置,通过产教融合、校企结合方式,深化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鼓励企业、社会各类优质资源兴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引导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紧紧围绕恩平市产业发展需求和劳动力结构优化培训专业设置,对信誉良好、专业性强、业务规范、培训效果良好的社会培训机构在补贴政策上予以倾斜。

  强化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培育。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劳动者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劳动者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围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理念,深入实施“乡村工匠”“农村电商”工程。联合大型互联网企业开展数字经济等领域新职业培训,满足现代服务业技能人才需求。加强职业素质培育,将职业道德、质量意识、法律意识、安全环保和健康卫生等要求贯穿职业培训全过程。

专栏4   实施“乡村工匠”“农村电商”工程

1.“乡村工匠工程。鼓励开展乡村工匠技能培训,广泛开展乡村工匠职业技能竞赛,拓宽乡村工匠就业创业渠道。到 2022年,全市开展乡村工匠培训 200 人次以上,充分发挥其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作用,直接带动 300人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促进广东乡村振兴。到2025年,全市开展乡村工匠培训500人次以上,“乡村工匠”队伍更加壮大、结构更加优化、技能更加精湛、素质更加优良。

2.“农村电商工程。围绕恩平濑粉、恩平大米、恩平粽子、恩平簕菜茶等特色农产品发展,搭载农村电商综合服务载体。到   2025年,全市建成10个“E 网兴农”农村电商基层示范站,参加农村电商技能培训累计 500 人次,提升农产品“上行”发展空间。

  第五节 优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质量

  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依托“企业用工及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服务平台”“粤省事”“五邑人社”小程序等网络平台及媒体,打造智慧化就业服务,通过就业大数据平台,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动态掌握困难人员需求,畅通失业人员求助渠道,以“智能化”就业服务新模式,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全面推动“邑企圆梦”公共就业服务品牌建设,有序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各类就业专项活动,切实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常态化开展线上招聘,通过我市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魅力恩平APP、恩平电台、江门e就业、五邑人社小程序等媒介滚动播放、发布招聘信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员配置。加强基本设施设备配置,不断加强队伍和服务能力建设,充实各镇(街)、村居基层平台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力量。

  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匹配能力。综合运用就业服务新技术新方法,指导劳动者规划职业生涯,提高求职就业能力。依托就业实名制建立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充分运用网站、移动应用、自助终端、微信等渠道,搭建线上线下一体的共享发布平台,开展就业信息分析利用,引导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

  开展“一企一策”就业服务。做好我市重点产业对接需求信息收集。对接我市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现代农业与食品、先进材料、陶瓷建材、纺织服装等六大产业发展计划,重点关注我市大槐工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区,开展企业用工需求监测,建立就业形势分析研判机制。针对缺工人数多、五类企业、重点项目、规模以上等企业,制定“一企一策”用工方案,开展点对点对接,通过本地挖潜、余缺调剂、劳务派遣等方式解决企业阶段性用工需求。

  促进就业公平。强化对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的监管和规范,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信用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加强诚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设。强化对《就业促进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加强人文关怀,严厉打击对未婚未育女性、残疾人、学校和学历等就业歧视行为。

专栏5   提升智能化就业服务水平

打造首席服务官”+“就业服务专员队伍。为重点用工企业、产业集群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用工保障服务,通过服务重点企业、定期走访重点企业,收集问题,逐步形成对重点企业服务清单,并全方位、多渠道、精准化提供就业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涉及招工用工、政策咨询、职业技能培训及评价、劳动关系协调等服务和指导。

搭建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智能化服务平台。依托上级大数据服务平台,联合本市融媒体多个公众服务号,进一步提升网络化、智能化的就业服务,以就业服务问题为导向,打造“一机在手就业服务”便民服务新模式,积极推动就业服务从传统窗口服务模式向“互联网+就业”新型模式转变。

  第四章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实现全民享有社会保障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依法落实社会保险各项缴费政策,促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由制度覆盖实现群体广覆盖。落实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依法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加强社会保险政策宣传,落实政府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等优惠政策,针对特殊群体主动上门服务,做到应保尽保。贯彻落实港澳居民在内地参加基本社会保险政策,依法保障在恩平就业、居住的港澳台居民参加社会保险的权益。优化细化港澳居民在本地参加基本社会保险相关流程,探索与港澳地区的社会保险规则对接、关系衔接、信息共享、服务配套,推动湾区内社会保障制度融通。配合省、江门建立集中管理、全面共享、多方应用的全民参保信息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通过系统信息比对,防止发生社会保险待遇错发、重复申领等现象。

  持续完善参保政策。引导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促进企业为在岗职工依法全员足额参保缴费。推动用人单位依法参加失业保险。完善建筑业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的长效机制,实现住建、公路、水运、水利、能源等工程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全覆盖。探索建立健全新业态职业伤害保险制度,妥善解决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劳动者、在家政服务机构从业的家政服务人员、村(社区)两委人员、企业实习见习学生等特定人群工伤保障问题。

专栏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参照各镇(街)就业人员情况、户籍人口情况等,按照上级部署科学制定各险种参保人数年度计划指标。加强社会保险费征收工作,确保用人单位全员参保缴费,推动全体适龄未就业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加强劳动监察执法,保障职工参保权益。提高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群体参保的便利度,鼓励其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创新社会保险政策宣传形式,提供精准式、推送式参保缴费服务。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险制度体系

  巩固提升社保统筹层次。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各项机制,配合推进省级统筹与全国统筹有序对接。逐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管理,按照省的部署,逐步过渡至省级管理。促进失业保险由市级统筹向省级统筹过渡。持续深化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改革,规范省级统筹运行机制。优化省级统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增强区域间社保发展协调性和整体性,构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保制度。

  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探索构建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及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和其他商业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配合省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健全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后待遇衔接机制。完善企业年金备案,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探索建立行业性、区域性企业年金制度。巩固和推进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实账积累。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照省的部署,适时提高最低缴费档次。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引导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深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衔接。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障生活、促进就业、预防失业功能,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完善失业保险金等待遇申领渠道。按国家和省的规定,持续落实失业保险浮动费率、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普惠性稳岗补贴发放等惠企惠民政策,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

  完善工伤保险制度。构建多层次工伤保障制度体系。落实工伤保险制度保障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发挥工伤保险基金预防工伤事故(职业病)发生的作用。落实非劳动关系特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制度,妥善解决特定群体工伤保障问题。完善差别化、可浮动的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实现高风险行业从业人员工伤保障全覆盖。落实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加强部门联动,创新工伤预防宣传培训方式,切实降低工伤发生率。完善“早期介入”和“先康复后评残”工伤康复机制,实现精准工伤康复。强化对工伤协议医疗、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快探索建立健全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扩大工伤保险惠及面。探索政社、政企合作,全面优化工伤保险各项服务。

  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按照省的部署,落实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机制、待遇计发办法,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发挥多层次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多渠道提高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障水平。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完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待遇支付政策。完善失业保险金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提高失业保险金水平。建立待遇水平动态增长机制,探索研究加大对参保失业人员中困难家庭、双失业家庭、大龄失业人员等群体的保障力度。优化规范工伤保险待遇项目设置,完善工伤保险长期待遇调整机制,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水平。

  第三节  建立健全标准化的社会保险服务体系

  推进“一门式”服务。整合社会保险服务资源,建立与统筹层次相适应的组织体系、与服务人群和业务量挂钩的人员配置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内设机构职能,推动流程再造,全面推广“前台一窗受理、后台分级审核、限时办结、统一反馈”的综合柜员制经办模式。推进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属地化管理,推动内设机构设置标准化、扁平化。推进社会保险服务事项下沉,逐步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设施设备。推动企业退休人员、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城乡居民待遇领取人员纳入街道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主动对接社会服务资源,拓展社会保险服务渠道。

  推进“一网通办”。全面优化应用省集中式社保信息系统,建设大数据资源池,强化内外部数据共享。加强社会保险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大平台”管控和“大综合”研判。利用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健全社会保险缴费、关系转移接续、权益记录查询、待遇资格认证等在线服务功能。推动线上线下服务深度整合,实现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办事指南、办理状态等相关信息在各类渠道同源发布。丰富服务手段,打通窗口服务与互联网、手机APP、12333电话、自助终端等服务渠道。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推动实现全市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和数据互联互通,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事项统一经办、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

  完善“无差别”服务。编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和办事指南,规范事项名称、事项类型、设定依据、条件、材料、流程、时限等,健全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相关业务、流程、信息、技术等标准,实现“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依法依规推动电子证照、电子文书、电子印章等在社会保险领域的推广应用。简化社会保险服务事项流程,推进办事材料目录化、标准化、电子化,提升服务效能。推动工伤医疗费联网结算全覆盖。

  建立健全社保领域失信惩戒机制。完善社会保险服务事先告知承诺制,建立以“事前告知承诺—事中分类监管—事后联合惩戒”“以信用承诺和信用公示”为核心的信用管理服务新模式。健全社保领域严重失信人名单管理制度,加强社保严重失信“黑名单”认定和管理,将严重失信人名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由相关部门实施联合惩戒。

  第四节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

  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实效。完善基金监督制度体系,强化部门联动,加大侵害社会保险基金行为查处力度,加强基金管理风险警示。常态化开展非现场监督,充分利用大数据提高社保基金监督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各类险种专项核查。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风险防控。加大社会保险基金案件线索举报奖励制度的宣传力度,强化社会保险基金风险防控。加强社保基金运行分析研判监控,构建风险防控与业务系统深度融合模式,堵塞社保基金管理经办漏洞。

  第五章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保障体系

  第一节  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环境

  优化人才引育服务模式。依托江门市人才安居乐业生态园信息系统建设,提速人才政策补贴落地积极落实人才强市政策,创新人才引育工作。聚焦“人才倍增”工程,配合出台符合我市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政策。探索“人才绿卡”服务新模式,整合文化旅游、优质商家、医疗保健等服务资源,推广“人才绿卡”服务功能应用。积极对接我市重点企业,建立“政府+园区+企业”人才服务专员制度。

  加强人才引育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恩平分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企事业单位创建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汇聚更多博士博士后人才。2025年底,累计新建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5家。结合我市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的人才类型,重点选定省内外工科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技工院校等加强人才战略合作,建立2家以上人才供给基地,推动校企常态化开展组织人才实习、引育对接和产学研合作等。推进院校和企业通过以行业协会抱团、同园区联结等方式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强化人才供需有效对接和精准培育。

  第二节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构筑高技能人才集聚新高地。鼓励用人单位从市外、国外引进我市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目录的高级技师、技师。落实高技能人才补贴政策及优秀高技能人才与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互认政策,开展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模式。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专业人才协调发展。深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建立起以品德、业绩、能力、行业认可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体系,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促进产业人才队伍发展。落实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政策。贯通专业技术人员与技能人员职业发展政策通道。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开展大规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继续教育。

专栏实施“产业工程师”集聚计划

持续优化工程师职业发展环境。发挥职称在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实施产业工程师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全面贯通高级能人才与工程师评价,支持和鼓励工程师人员创业创新,力争年均新增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才 80人以上。

  汇聚人才推动乡村振兴。创新本土人才培育机制,激发“存量”人才潜能,加大高端和紧缺农业农村人才引育力度,大力支持涉农培育企业高层次青年人才和人才载体建设。推进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评审工作,围绕我市农业种植、农产品经营管理等专业强化我市农业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服务乡村振兴机制,培育一支了解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三支一扶”人才队伍,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源头活水。

专栏加强农业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开展乡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行动,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结合当地特色产业,积极引育农业技术人才、农业工程技术人才和乡村工匠专业人才。鼓励各类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参加职称评审、技能等级认定。积极推进茶叶、丝苗米、马铃薯、对虾养殖、烹饪、家政等试点专业,立足本地农业资源,全面深入开展“乡村工匠”职称评价,以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以人才振兴促进乡村振兴。大力培养江门农业工程技术人才,力争5年内评出农业农村专业人才300人次以上,助推恩平农业现代化建设。

  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深化人才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人才港,集聚各类人才服务载体,提升人才管理服务水平。加强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建设,依托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窗,及时发放“人才绿卡”,为各类人才提供入户、子女入学、安居保障等“一站式”优惠便利服务。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逐步实现档案电子化、影像化,强化档案服务协同,提高人才流动性。

  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活环境。构建“互联网+人才”管理服务体系,依托江门市人才“安居乐业”生态园信息系统,建设恩平市人才数据库,推动人才管理服务实现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落实“人才安居”制度,不同类别的高层次人才可享受相应级别的安居租房补贴。结合本地实际的发展,为人才提供个性化特色服务。

  加大人才宣传力度。推行“人才服务+就业专员”模式,点面结合做好人才政策推广宣传。依托江门市人才“安居乐业”生态园信息系统,深化“放管服”改革,根据人才标签及时推送最新人才资讯和惠民惠企政策,全面提高人才政策宣传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第四节  推动“三项工程”高质量发展

  打造多层次“粤菜师傅”培养体系。统筹利用各类培训资源,推动职业学校、民办培训机构提高“粤菜师傅”培训培养能力。适应城乡劳动者不同层次技能提升需要,规范开展初、中、高级相关技能培训。鼓励餐饮企业强化厨艺基本功实操训练,积极开展在岗和转岗技能储备培训。采取线上培训、送技下乡、公益性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入城乡基层就近就地开展“粤菜师傅”培训。开展“粤菜师傅”创业培训,鼓励“粤菜师傅”回乡开办农家乐、小餐馆或外出创业发展,落实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系列优惠政策。

  加快本地粤菜产业品牌建设。发挥“粤菜师傅”工程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形成恩平粽子、恩平濑粉、恩平簕菜、恩平烧饼、恩平四薯等一批美食产业链。推动餐饮企业与网络服务平台协同合作,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促进和扩大消费。培育发展一批粤菜领军餐饮企业。推行“粤菜师傅+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依托乡村旅游美食点和精品线路建设,推广道地粤菜美食,与本地民俗文化体验、农业观光休闲等相结合,推动“粤菜师傅”工程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

  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农民工稳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计划,开展“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农村电商”公益性培训,对有技能培训需求的困难群体给予免费培训。对接各镇街以及社区,深入到基层,针对农民工的技能需求,采取送教下乡、送课上门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培养一批懂技能的乡村人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创造更多的职业农民就业创业机会。

  促进“广东技工”服务现代产业发展。依托我市职业院校、协会、培训机构等载体,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新材料、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家电等产业集群职业技能培训,加强特色产业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开展新型学徒培训。大力提升企业职工技能水平,实施“园区技校”共建计划,充分发挥我市职教中心的基础作用,针对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恩平智造学院建设。

专栏9  实施技能人才产业支撑行动

聚焦江门市八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围绕我市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现代农业与食品、先进材料、陶瓷建材、纺织服装等六大产业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行动,利用人力资源机构大数据资源,动态掌握产业集群对技能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并加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加强院校专业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精准的高技能人才支撑。

  支持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方式。充分发挥技能晋升培训补贴的激励作用,提升劳动者技能和就业质量,强化社会技能生态和技能效能,鼓励城乡劳动者通过自学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技能,灵活运用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竞赛等多种评价方式,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完善技能人才发展的梯队建设,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

  优化“南粤家政”服务体系。努力推动恩平市家政服务高质量发展,在信用体系方面,推进诚信企业建设并加强企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在标准体系方面,建立健全多元化职业技能评价标准,优化家政行业管理标准。积极扶持家政企业发展、培育壮大员工制家政企业、打造家政服务示范点、开发家政示范培训基地。加强资金投入,创新家政人才培养机制,继续发挥新塘社区作为江门市首家“南粤家政“社区基层服务示范站的作用,大力推广“家政+三社联动”的服务模式,资源整合,综合运用多元化服务方式与方法,形成社区为本的家政职业技能提升与就业综合服务模式。

  加强家政从业人员的扶持保障。以母婴服务、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医护服务为重点,鼓励各类培训载体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引导家政企业将员工学历、技能水平等与福利待遇、岗位晋升等挂钩,鼓励从事家政服务。推进家政服务人员用工权益保障政策,规范引导参加社会保险,发挥员工制家政企业的示范作用,落实员工制家政企业社保补贴和就业补贴。

专栏10  实施三项工程

1.“粤菜师傅工程。到   2022年,全市开展“粤菜师傅”培训 200人次以上,直接带动 400人实现就业创业,建成一支厨艺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粤菜师傅”人才队伍。到2025年,全市开展“粤菜师傅”培训550人次以上,直接带动1000人实现就业创业,构建形成“粤菜师傅”人才、产业、标准和文化等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体系。

2.“广东技工工程。到   2022年,“广东技工”数量基本充足、结构趋于合理、年龄梯队相对完善、技艺素养整体提升。到   2025年,“广东技工”规模更加宏大、结构更加优良、年龄梯队更加完善、技术技能更加精湛。

3.“南粤家政工程。到2022年,全市开展家政职业技能培训450人次以上/年,累计促进   2000人次以上稳定和新增就业创业,家政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整体提升。2023-2025年,全市开展家政职业技能培训500人次以上/年,累计促进3000人次以上稳定和新增就业创业,家政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普遍提升,年龄结构更加合理,薪酬水平整体提高,员工制家政从业人员规模更加壮大。

  第五节  规范表彰奖励

  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功勋荣誉和表彰奖励工作部署,围绕恩平市中心工作,遵循严格审批、总量控制、合理设置、注重实效的原则,持续做好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申报工作和指导工作,进一步提升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的质量,充分发挥表彰奖励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

  第六章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第一节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构建多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不断创新完善公开招聘的组织方式方法,严格审核招聘单位的职位设置,提高岗位需求与人才特点的匹配度。搭建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招聘“绿色通道”,组织事业单位校园招聘、专项招聘。充实基层事业单位人才队伍,适当放宽招聘条件,在岗位设置、晋升等级、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继续开通乡镇事业单位“三支一扶”期满考核合格人员择优聘用绿色通道,对“三支一扶”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人员经本人自愿、单位愿意的,采取直接考察的方式招聘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结合我市事业单位工作实际,设置定向招聘岗位面向退役大学生士兵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探索和实践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落实放开港澳人员报考内地事业单位限制,试行以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方式招引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及实行协议薪酬待遇机制。落实《关于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管理办法〉的通知》(粤人社规〔2021〕34号)的有关规定。

  完善激励约束和监督制度。加强事业单位中层领导干部岗位管理,健全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建设高素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队伍。畅通各类人员晋升通道,全面推行竞聘上岗制度,推动职称评价与聘用制度有效衔接,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体系。推进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常态化管理,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将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岗位、工资以及聘用管理的基本依据,落实择优选聘、优绩优酬。落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严肃事业单位纪律,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完善权益保障机制,公平公正、及时有效地处理人事争议,加强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内部预防协商处理机制建设和源头治理。依法处理事业单位人员申诉、再申诉案件。

  提高人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岗位管理,严格控制岗位总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认真落实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度,做好聘用合同的动态管理。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配套政策措施,推进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我市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工作落实,打通基层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业晋升通道。加大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人员队伍业务水平和能力,推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进一步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第二节  完善人事考试制度

  探索科学严谨的人事考试模式。建立和完善我市教育类和公共类事业单位赴外招聘的岗位胜任力测试模式。探索对考试录用人员开展岗位匹配度、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测评。探索考试录用人员的能力测评与考试成绩的验证评估,完善考用结合的方式,提升考试效能。

  第七章  建立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

  第一节  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

  健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加强集体协商工作分类指导,畅通职工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推动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配合上级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根据年度预期经济增长、物价指数、就业状况等因素,适时公布上级制定的企业工资增长指导意见,引导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及其增长幅度。根据上级部署,配合做好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发布、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薪酬调查数据填报培训和质量审核,为企业调控人工成本、劳动力有序流动提供科学参考。

  第二节  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机制

  健全完善以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为导向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引导事业单位将绩效考核与工资分配挂钩,健全绩效考核制度,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增强活力和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实行分类管理,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建立有针对性、符合其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体现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因素。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第八章  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按照“基本实现无拖欠”目标,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法治保障的治欠保支工作体制,全面深化根治欠薪工作格局。通过源头治理、动态处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提升劳动关系协调处理和劳资纠纷预警处置能力,有效预防和化解涉劳动关系风险隐患,进一步维护和提高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一节 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探索开展“智慧劳动关系”建设。加强对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监督、指导和服务,推广《劳动合同示范文本(通用/劳务派遣)》,依法规范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等行为,切实提高劳动合同履行质量。试点推行电子劳动合同,力争实现劳动合同签订全员覆盖。依托“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服务平台”,发挥“红色加速度”党建品牌引领作用,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实名制信息化管理,开展“智慧劳动关系”建设。

  开展劳动保障守法诚信评价。组织实施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根据等级评价情况对劳动保障监察管辖范围内的企业实行分类监管,提升企业诚信意识。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用人单位依法用工的法律意识,引导劳动者理性维权、依法维权,打造恩平和谐诚信劳动关系示范品牌。

  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工作机制,健全议事规则和会议制度。强化部门间信息互通和定期分析研判机制,加大劳动关系领域舆情监测和处置,推动劳动关系纠纷、矛盾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防控转变。积极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依托工会、社会组织等第三方调解力量,靠前介入协调处置劳动关系纠纷隐患,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第二节  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

  构建治欠保支长效机制。对标“根治欠薪”部署要求,持续推进根治欠薪行动,确保“两个清零”。健全市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抓总、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治欠保支工作机制。创新劳资纠纷风险预警和排查化解机制,推进多部门间信息共享,及时掌握涉劳资纠纷信息并介入处置,力争将劳资纠纷化解在初始状态、稳控在属地基层、消灭在萌芽阶段。加大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企业社会公布和纳入“黑名单”力度,强化“两法衔接”打击恶意欠薪。优化保障工资支付工作督查和考核方式,压紧压实基层政府属地主体责任和行业部门监管责任。

  突出重点领域治理。深化建设工程领域欠薪治理工作,推进我市工程建设领域用工实名制管理、农民工工资支付专用账户、施工总承包单位代发工资、工资保证金缴存、施工现场维权信息公示等各项保障工资支付制度真落地全覆盖。推动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平台,全面归集在建工程项目信息、工人实名制管理信息、工资专用账户信息、工资保证金信息、工人工资发放信息、欠薪预警信息等数据,实现建设工程领域工资支付信息化监控预警。做好涉劳资纠纷舆情监测和处置,做到问题抓早抓小防止扩散,强化建设工程领域劳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及时介入处置,做好舆情应对,防止发生重特大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极端事件。

  依法严厉打击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多渠道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方式,保证举报投诉渠道畅通,及时受理和依法查处投诉事项。针对劳资纠纷高发时期和不同行业领域欠薪案件特点,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检查、根治欠薪专项行动等全市性专项执法检查。对劳资纠纷多发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查实的相关违法问题,依法予以严惩,做到有案必查,违法必究;对重大案件、典型案例及时曝光,形成有力震慑。加大企业重大欠薪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和纳入“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力度,对存在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和被纳入“黑名单”的用人单位,依法依规实施多部门联合惩戒。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工作,做好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的移送,保持对欠薪行为的高压态势。

  第三节  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

  进一步加强调解工作,提高调解成功率。加强对调解组织的队伍建设和业务指导,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库并向社会公开。进一步健全完善调解程序与仲裁诉讼衔接的工作机制,积极落实仲裁审查确认制度等相关工作制度。继续深化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改革,创新办案方式,推进仲裁信息化管理,促进仲裁机构向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发展。

  第四节  严厉打击劳动保障重点领域违法问题

  全面落实多部门综合治理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加大对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加大曝光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力度,强化社会及舆论监督。落实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制度,并按规定共享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法依规实施多部门联合惩戒,使欠薪违法者一处违法、处处受限,保持对欠薪行为予以打击的高压态势。

专栏11  劳动关系携手同行能力提升行动

    1.试点推行电子合同。按照省、江门的部署要求,探索推行电子劳动合同试点应用,助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升级,帮助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

    2.打造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按照“制度机制全、专业程度高、服务能力强、基础保障好”的标准,培育打造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推动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使调解成为预防和化解劳动争议的“第一道防线”。

  第九章 加强法治人社建设

  第一节  强化党建引领

  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深化“惠民人社”党建品牌创建,全面推进党员积分制管理,对党员履职尽责和日常表现采取加分、减分的方式进行动态管理,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联动发展,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形成“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强党建”的良好局面,为恩平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落实人社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持续优化人员结构、提升履职能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树牢全面从严治党人社总纲,加强政治能力建设和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防推进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第二节 加强政策保障

  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劳动关系等方面的政策制度。提高政策制度的制定质量,推行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建立多元化政策制度制定机制。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制发和管理,建立健全集体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征求公众意见等决策制定程序常态化机制。

  第三节 坚持依法行政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放管服”改革纵深发展,大力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规范行政执法程序,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普法宣传,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加强宪法宣传,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提升干部职工学法用法能力。

  第十章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

  第一节  建设智慧人社

  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信息化建设规划体系,实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大数据战略,以社会保障卡为人社服务载体,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打造“功能最全、服务最优、群众满意”的“智慧人社”服务品牌。根据上级要求,贯通省市数据实时同步通道,畅通与税务、市场监管、公安、卫健、民政、教育等政府部门共享通道,实现人社内外数据资源的融合集成。依托“智慧人社”大数据信息平台,积极创新人社各业务领域应用管理,不断完善动态、弹性、兼容、可扩展的“智慧人社”应用体系。

  第二节 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好干部标准,着力选拔一批忠诚干净担当的人社干部。落实人社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行动计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精准化轮训,打造五大培养模式,构建起干部专业能力、管理思维、人文素质三项核心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廉建设“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制度,持续优化议事决策、内部管理、业务经办等内控制度。加大对行政审批、职称评审、招标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切实防范和化解风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行风建设,常态化开展“局长走流程”,优化办事流程,加强窗口队伍建设,提供人社优质服务。

  第三节   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充分发挥人社职能优势,保持现有就业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不变,聚焦“就业富农、技能强农、品牌兴农、人才振农、社保惠农、帮扶助农”六大板块,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自觉、更实的举措,释放“三农”发展潜力、厚培“三农”实力,奋力开启具有人社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一要推动就业创业帮扶,助力乡村振兴源头造血。针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不同阶段的需要,持续健全就业创业帮扶机制,推动农村劳动人口就业质量不断提升。二要实施技能提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固本强基。培养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增强农民致富内生动力。三要提升三项工程品牌,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发挥“三项工程”培训农民技能、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平台作用,坚持重点面向农民、坚持高质量发展,打造“特色”金字招牌。四要汇聚优质人才智力,推动乡村振兴蓄力远航。建立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积极引导人才要素资源向乡村流动,破解乡村人才短缺的问题,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力量。

  第四节   强化规划实施

  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切实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共同推动规划实施。要把贯彻实施规划作为人社部门的重要政治责任和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要把舆论宣传作为落实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传播平台,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规划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及政策措施,宣传实施规划的好做法好经验,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知晓党和政府促进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争取各方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理解和支持,为规划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恩平政务
恩平政务
微信公众号
恩平政务
恩平政务
官方微博
恩平市人民政府公报电子书
恩平市人民政府公报
电子书
版权所有:恩平市人民政府   主办:恩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站点地图    联系方式    网站标识码:4407850057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85446号

粤公网安备 440785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