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 恩平市牛江镇人民政府 > 工作动态

【新时代文明实践在牛江】创新人大代表履职形式 化身辅导员促乡村振兴

【新时代文明实践在牛江】



创新人大代表履职形式  化身辅导员促乡村振兴


8月1日,在恩平市牛江镇人大代表担任乡村振兴辅导员工作动员会上,正式聘请包括该镇党政主要领导在内的58位市、镇两级人大代表为该镇乡村振兴“辅导员”。从此,人大代表身兼两职,不仅履行人民赋予的权力,还将为乡村振兴工作出谋划策。

人大代表担任乡村振兴辅导员

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牛江镇结合农业和旅游生态区的发展定位,探索建立起人大代表乡村振兴辅导员制度,每1条自然村由2名人大代表负责辅导。“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在镇人大统一安排下,指导和引领群众参与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往纵深发展。

一、围绕中心促落实,探索创新代表履职形式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恩平市牛江镇是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为更好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牛江镇不仅要创新,还重在落实。

乡村振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故此,推进乡村振兴,农村的声音和意见最重要。而人大代表从群众中来,接触到最基层的声音。因此,牛江镇探索创新推行人大代表担任乡村振兴“辅导员”制度,让人大代表提升履职水平的同时,更好地当好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以民为本,发挥代表作用,促进乡村振兴工作。

但是,人大代表并不是在村(居)委会担任“辅导员”,而是直接对接联系到自然村。这是由于部分自然村村长文化水平不高,一些村民对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理解不深也不到位,往往会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产生误解,形成阻力。而人大代表本身就是从群众中选拔出来的,无论是专业知识、法律政策水平、信息量和人脉关系等方面都比较好,有群众基础和自身优势,只要加强政策学习,并加以指导,就可以形成合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自开展人大代表辅导员制度以来,牛江镇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组织人大代表和基层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等重要内容,认真学习新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地方组织法、选举法和代表法等党规国法等内容,做到常学常新。通过思想政治和法律法规学习,切实提高人大代表的履职水平和政策水平,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工作及群众服务。

9项制度、8项职责,人大代表担任乡村振兴“辅导员”并不是一项写在纸面上的内容,而是要切实做事情,要见到效果。

根据《牛江镇乡村振兴辅导员制度》显示,乡村振兴“辅导员”每月要接访群众不少于2次,每年要向选民述职1次;每星期入户走访群众不少于1次,约访不少于2次;每月向镇人大反映意见建议1次,每年向镇人大提出至少1条有针对性意见建议;每年争取各级支持解决2至3件收集到的社情民意……除了这些硬指标外,乡村振兴“辅导员”还负责对各自联系的自然村“卫生户”、“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荣誉进行评比量化打分。

同时,辅导员的职责也包括向群众宣传和解读乡村振兴政策;联系群众,指导村规民约实施及群众履行相关义务;收集反映群众意见,指导群众开展“三清一改”工作等。

二、为民发声集民智,当好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牛江镇西盛村是当地著名的华侨之乡。为了拉近人大代表与党员之间、人大代表与村民之间、人大代表与外出乡亲之间的距离,切实收集民意,冯亮稂、吴惠明两位人大代表在村里组建了300多人的微信群,通过微信群加强与村民及乡亲的沟通。

每当上级部门有新举措、党员干部中涌现先进模范事迹、村民群众有诉求、人大代表反馈履职情况和相关建议诉求的进展等情况,都可通过微信群及时让村民和外出乡亲了解情况,有效促进了人大代表、基层党员、村民群众的良好互动。

去年,有村民提出西盛村的公共厕所较为残旧,迫切需要修缮。牛江镇党委书记、人大代表冯亮稂到现场调研后,马上把这项诉求向镇政府反映。牛江镇政府投入19.3万元,对西盛村公共厕所进行升级改造,短短三个月内便建成并投入使用。

人大代表听取西盛村群众意见

牛江镇旅游厕所

乡村振兴辅导员制度,不是偶然而成、一蹴而就的。从2016年西盛村“五好家庭评选”想法的雏形提出,到西盛村、水龙村、高佃村的“辅导员”示范机制形成,牛江镇人大代表在表达社情民意、探索履职新形式的过程中,倾注了心血,释放了力量。仅2018年以来,牛江镇人大代表通过日常工作的开展,实行“双履职”,提前履行“辅导员”职责,在乡村振兴方面共提出了40多条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涵盖乡村道路改造、创建森林小镇、富硒产业发展、推进厕所革命、三清三拆三整治、提升冯如文化影响力等多个方面。而以上意见建议,牛江镇政府全部采纳,并加快部署解决。

恩平丝苗米产业园启动仪式

在牛江镇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期间,该镇人大代表到各个民生实事项目的现场进行督导。在人大代表的监督下,2019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动工建设。其中,冯如文史馆室内布展已基本完成,宣传片视频等数字影像设施正在安装;发动杰出乡贤冯活晓先生捐资建设的牛江镇圩镇福华街已全面建成;江华小学门口的上学路一二期工程已竣工,三期工程正在建设;冯如森林公园、江城大道绿化工程、牛七公路绿化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正在向上级申报广东省森林小镇;“厕所革命”有序推进,已建成公共厕所24座。

上学路亮化工程

三、内合外联强指引,凝心聚力推进乡村振兴

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一个个人大代表的身影活跃在建设牛江美丽乡村的“振兴场”上,不断为群众排忧解难。“有问题?找代表!”已经成为村民群众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固有模式”。

在昌梅村委会莲梅村村口大道边上,原有一处废弃的猪舍,既妨碍村民出入,又影响村容村貌。一直以来,村里都希望把这些猪舍拆掉。为此,村里多次安排人员与猪舍的所有人沟通,并且提出补钱、补地等清拆补偿方案,但依然无法得到同意答复。

为了解决问题,村民向牛江镇人大代表冯积泉反映了情况。冯积泉代表获知后,多次上门与猪舍的所有人商议,通过拉家常、摆事实、讲道理、宣政策等方式,既讲法律也讲情理,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最后,经冯积泉代表提议,猪舍的所有人同意将村口的猪舍以实物捐赠的方式,捐给村里,为莲梅建设文明村作贡献。至此,该废旧猪舍才得以拆除。

高佃村曾是有名的“落后村”,因以前很多村民养猪,被群众称为“养猪村”。另外有部分村民群众在村里的池塘边上,乱搭乱建多个鸡舍,禽畜散养问题严重,环境卫生状况很差,情况堪忧。

为了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切实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江门市人大代表冯福平结合自身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工作职责和在村中的号召力,通过一次次上门、一户户做工作,跟一个个村民沟通,天天讲政策、听需求、谈发展,终于打动了群众。村民群众自发将乱搭乱建的鸡舍拆除。此外,冯福平还在牛江镇党委的指导下,积极听取其他人大代表的建议,结合村民的诉求和需求,对高佃村深入“辅导”,实行“私人定制”,让整治和建设更有“个性”,让农村更有村味。在保留高佃村原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聘请专业人员粉刷墙体,彩绘“乡土”“乡愁”气息浓厚的艺术墙画,让美和“记忆”遍布每个角落。开展村庄绿化行动,在村道两侧、房前屋后种植各类花草树木,微建小改重塑村中的残壁断垣和杂乱地方,围设竹栏,堆砌砖石,巷渠暗化,将原来的“脏乱差”改造成“小清新”的田园风,形成具有高佃风格的环境整治“样板”,成为吸引众多市民游客、村民群众纷纷前来打卡的“网红村”。今年4月,恩平市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春季清洁大行动工作推进会,现场参观了高佃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

高佃村“网红”打卡点

高佃村随处可见的篱笆和栅栏

牛江镇经济薄弱,财政困难,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仅依靠镇政府独力难以推进。多年来,牛江镇各村的人大代表,主动与本村的华侨、乡贤联系,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例如,高联村籍的江门市人大代表冯福平经常与冯活晓、冯活灵等杰出华侨和乡贤进行沟通联系,建立起常态化的乡贤联络机制,不断激发广大侨胞侨眷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提高海内外乡亲参与美丽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至目前为止,高联村委会已通过多方筹集建设资金400万元,对村道、塘坦、鱼塘护栏、路灯、视频监控等进行改造建设,村里环境焕然一新,村容村貌整洁干净、卫生安全。

乡村要振兴,农村要宜居。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恩平牛江上演。如今,当我们走进牛江镇高联村委会高佃村、横眉村委会水龙村、岭南村委会西盛村等乡村振兴示范点,整洁干净的村场、井然有序的巷道、清澈透亮的池塘,一幅幅富有乡土气息和农家特色的艺术涂鸦成为了农旅爱好者的网红打卡点、现代乡村旅游的“香饽饽”;一条条富含农耕文化和田园色彩的篱笆护栏点缀村落乡间,让本地村民和广大游客争相拍照、迷恋其中、不能自拔,留下了一个个象征着农村在变美、乡村在振兴的动人瞬间。

高佃村充满乡土气息的艺术墙绘

一幅幅美丽而富有特色的照片,一道道亮丽而别具风格的风景线,正印证着牛江镇的人大代表们创新履职形式,以乡村振兴辅导员的身份,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正是因为有这一群人,我们可以想见:就算再多的“养猪村”,也将成为乡村振兴的“网红村”!


恩平政务
恩平政务
微信公众号
恩平政务
恩平政务
官方微博
恩平市人民政府公报电子书
恩平市人民政府公报
电子书
版权所有:恩平市人民政府   主办:恩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站点地图    联系方式    网站标识码:4407850057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85446号

粤公网安备 440785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