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江镇:以竹为节 建“清”“洁”示范村
人大代表担任水龙村乡村振兴辅导员纪实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竹子,代表着坚定挺拔、宁折不弯、风正气洁的气节。牛江镇横眉村委会水龙村,村子依田傍水、与竹为邻,培育出村民们大公无私、艰苦朴素、廉洁淳朴的品格。
每个乡村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特色。牛江镇横眉村委会水龙村,依田而建,环竹而居,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但由于村民环保意识不高,清理不到位,水龙村的村尾“后背竹林”不仅没有为村子增光添彩,反而成为了藏污纳垢的场所。进入水龙村,只见“后背竹林”垃圾成堆、村内污水横流、周边杂草丛生。为了让水龙村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牛江镇在水龙村试行人大代表任乡村振兴辅导员制度,从环境改造和思想转变两方面入手,切实打造 “民风清”、“环境洁”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一、人大代表为水龙村环境改造“把脉断症”。
乡村振兴不能无序建设,更不能生搬硬套。自试行人大代表任乡村振兴辅导员制度以来,初期,村民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措施,都毫不例外地抱着抵触的情绪,不愿意、不配合各项工作开展,甚至阻挠“三清一改”,让上门做工作的工作人员和人大代表吃了不少“闭门羹”。人大代表源自人民,也深谙群众工作的要领。为了摸清水龙村的实际情况,一方面,代表们继续进村入户、上门走访、定期接访;另一方面,代表们通过横眉村委会支部的同志,专门召集村长和村中的党员干部开座谈会,了解村民群众的真实想法。经过各级人大代表的不懈努力,终于掌握到水龙村的基本情况,了解到村民群众怕大拆大改的思想顾虑。代表们认为,乡村振兴就是要深挖农村的特色特点,水龙村不能套用其他乡村的发展模式,要从改善自身环境着手,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振兴工作。
辅导员们把掌握到的实际情况汇总后,向镇人大进行反映,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意见。他们指出,水龙村的环境独特,不能大拆、也无需大改。他们建议,要通过“三步走、逐项改”的方法进行。第一步,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三清一改”等工程,对村内及“后背竹林”的垃圾进行清理;第二步,通过植树养花,彩绘墙画,修建栅栏、建设小公园、完善排水系统等措施,使横眉村委会水龙村的人文特色、美丽环境得以充分展示;第三步,借助编制牛江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精品路线规划的契机,按照 “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对水龙村今后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定位。
公园式绿化
明渠暗渠化
镇政府采纳了乡村振兴辅导员的意见,并投入10多万元,对水龙村的人居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整治过程中,水龙村村民群众看到了人居环境的明显好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真实呈现,思想和行动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起初的抵触转为配合,又由配合转为支持,再由支持变成了热情参与,并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主动地担当起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宣传者。整治后,水龙村人居环境有了质的飞跃。水龙村“后背竹林”,那经年累月、堆积如山的垃圾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曲径通幽的环村步行径,步行径沿途安装路灯,并配有石桌石椅,供人休息;水龙村内,排水渠都由明渠改造成了暗渠,污水横流的问题得到遏制;水龙村周边,杂草丛生的现象消失了,竹林被整理得错落有致、井井有条。
星级后花园
二、人大代表为水龙村村风民风注入新内涵
水龙村的人居环境虽然变好了,但还需要村民们转变过去“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落后思维,从大局出发,做好保洁,共同维持才能让这环境持续地美下去。为此,人大代表结合正在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及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再一次开出了自己的“处方”。
一是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及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与村民群众的优良作风相结合,加强思想意识引导,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奠定基础;二是鼓励村民们在“冯氏家训”的基础上,通过商量,制定了符合水龙村实际的村规民约,并督促村民们共同遵守;三是建立“星级文明户”评选制度,树立先进典型,让“讲和谐、讲文明、树新风”成为村民的共识。
李健忠主任为水龙村星级文明户颁发奖牌
2019年7月,牛江镇结合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整治工作,在牛江镇横眉村委会水龙村评选出第一批星级文明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健忠同志专门到水龙村,现场为8户星级文明户颁发奖牌和奖金。
经重点打造,水龙村“民风清”,村内治安良好、村民奉公守法、邻里和睦相处;“环境洁”,村民自发开展保洁工作、房前屋后无垃圾落地、竹林修整得错落有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水龙村已经成为了周边地区“清”与“洁”的典范。为此,今年7月,中央电视台CCTV10科教频道《探索 发现》栏目组专门到水龙村进行拍摄,传播和宣扬水龙村的生活习俗和良好风范。此外,牛江镇还将在水龙村村内筹建“廉洁”主题公园,在“清”“洁”的基础上,加入“廉洁”元素,为村风民风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乡村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