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信息速递

非遗里的恩平丨恩平木鱼

  据《恩平县志》记载,恩平建县始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距今1800多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这历史进程中,沧海桑田,世代更迭,形成了丰富多彩、生命力充盈、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共恩平市委宣传部、恩平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非遗里的恩平”专栏,带大家感受恩平的非遗魅力。下面推出《恩平木鱼》

  

恩平木鱼

起源和得名

  恩平木鱼源远流长,来源于中原文化,起源于明成化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恩平木鱼不断传承和发展,深受群众喜爱并流传至今,是一笔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2007年,恩平木鱼被列入江门市第一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

  “恩平木鱼”名称的由来民间有三种说法。一是因说唱时敲打节拍的乐器像佛教徒念经所敲打的木雕的鱼形物,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说唱体为“木鱼”;二是得名于艺人演唱的道具。唱龙舟(木鱼的唱腔之一)的艺人一般都会拿着一艘木雕的龙舟作为道具演唱,由于龙舟雕刻工艺复杂,艺人便简而化之为鱼,龙舟变成了木雕的鱼,群众据此称之为木鱼;三是木鱼脱胎于瑶族的民歌“摸鱼歌”,瑶族语言“摸鱼”与恩平方言的“木鱼”几同,以一音之转便叫成了“木鱼”。虽然三种说法均无确凿的考证,但此种行腔被群众习惯地称为木鱼腔,又因为使用恩平方言演唱和具有恩平独特的地方特色,后被称为恩平木鱼。

  

图片

  唱恩平木鱼时用的“龙舟拐”     恩平市博物馆供图

  

独特的文化标记

  恩平木鱼表现形式丰富,旋律独特,分为生产、叹世、贺喜、爱情、哭嫁等,其所吟唱的内容包罗万象,主要是颂扬社会进步,反映人间真情为主。

  恩平木鱼有金腔、龙舟腔、庚子腔、三级浪等十多种,多采用“七言”和“梅花间竹”韵,演唱形式由独唱发展到对唱、小组唱、二重唱、木鱼剧、小戏、小品、快板等。

  在恩平习俗活动和场合都有特定的木鱼,如婚娶、寿庆、开工动土、新居入伙、小孩满月等等,涵盖了恩平人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与群众性习俗紧密相连,相生相伴,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成为恩平独特的文化标记。

  
流传和推广

  恩平木鱼靠口传心授在民间流传,如母教女、父传子、艺人带艺人是主要的形式。恩平木鱼能流传下来,除了传唱者外,还得益于各个历史时期的作者、推广者以及研究改良者的贡献,他们对传承和弘扬恩平木鱼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第一代传人梁庚子,不但一生从事木鱼活动,还创造了庚子腔;第二代传人梁振牛,不但写和唱,还编著教材,授课授徒;第三代传人吴荣光,不但从事木鱼活动40多年,还对恩平木鱼作了系统的研究,整理和编写了教材,创作了大量作品;恩平民歌传承人郑沃波不但力促政府扶持和开展恩平木鱼推广活动,还站在改良者的高度,对恩平木鱼的节奏、旋律等作了适应时代性的改进。

  恩平木鱼吐字发音有着浓郁的恩平地方特色,对格律的要求较严,富有辞赋的格律之美,与当地的民间习俗相生相伴,因而流传甚广,在海外乡亲中的影响也很深。它能增强恩平人民的归属感,具有一定的文化身份认同意义,存储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图片

恩平木鱼表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恩平木鱼最为风行。在那个人人会唱恩平木鱼的年代,诞生了不少优秀创作者和演唱者,冯子畴就是其中一位。近10年来,退休后的冯子畴更是致力于恩平木鱼歌曲的创作和演唱,他将多种表演形式进行融合,创作演绎出属于自己特色的新“恩平木鱼”。作为一名老党员,他的作品以弘扬社会正气,歌颂真善美为主,如《号召禁毒》《颂党恩》《扫黑除恶颂升平》《众志成城 防控疫情》等。其中《扫黑除恶颂升平》在2020年举办的江门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民间优秀文艺节目汇演中荣获一等奖。此后,该作品在网络平台广泛传播,引起了中央政法委《长安》杂志的关注,专门对此歌进行录制。

  图片

  恩平木鱼《扫黑除恶颂升平》参加江门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民间优秀文艺节目汇演

  近年来,恩平市多次开展恩平木鱼进课堂和群众性传习活动,在一些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中均有恩平木鱼节目,让恩平木鱼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用多种方式鼓励年轻人、民间艺人学习、创作、演唱恩平木鱼,让大家重新了解这一地方的古老特色文化,进一步推动恩平木鱼的传承与发展。

  

图片

  恩平木鱼传唱教学班


恩平政务
恩平政务
微信公众号
恩平政务
恩平政务
官方微博
恩平市人民政府公报电子书
恩平市人民政府公报
电子书
版权所有:恩平市人民政府   主办:恩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站点地图    联系方式    网站标识码:4407850057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85446号

粤公网安备 440785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