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市君堂镇琅哥学校简史
恩平市君堂镇琅哥学校前身“兴文学校”,创办于1921年 。
1905年清政府正式颁布:推行学校教育,废除科举制度。大部分农村逐步停办了私塾,相继设立小学堂。琅哥乡的许多有识之士为改变家乡教育落后状况,积极倡导育才之举,获得旅美乡亲唐正琚、唐福照,旅港昆仲唐正翘、唐正簪、唐正仲、唐正隆以及海内外乡亲的广泛支持,创办琅哥私立兴文高普学校,并设立校董会、综理校务。从此,该校成为全乡文化教育发展中心,九十多年来为梓为国广育英才,学子遍及神州,为祖国、为社会作岀了极大的贡献。
恩平市君堂镇琅哥学校
兴文学校校址原设在一座古色古香内有三进大厅的祠堂(即现在琅哥村的超宗唐公祠),当时开设一至六年级六个教学班,教师近十位,学生近两百人。办学经费来源从多方面解决:一是从超宗祖尝拨岀一定数量专款;二是向海内外乡亲筹集经费;再次向学生适量收学费。在聘任教师方面,着重筛选阅历丰富、有教学经验者。初办时选聘唐礼初、唐炳棠、岑瑞芝等等。至于添置教学仪器、乐器、图书杂志,童子军校服,长柄木枪各100多套(支)等教学设备均由旅美乡亲唐正琚、旅港海员唐正仲、唐正隆以及旅港热心乡亲捐赠。此时,该校是君堂地区颇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等学校之一。
兴建中的琅哥学校
上世纪三十年代其间,为进一步把兴文学校办得更好,特在广州敬聘唐鼎勋(北大毕业)回乡担任校长;唐祝年(中大毕业),唐广容(上海复旦大学毕业),以及唐玉辉、唐表正等学识渊博的学者担任教师。教师勤教,学生勤奋好学,持之以恒,蔚然成风,学生的学业成绩显着提高。尤其是1935年其间,君堂地区举行小学生作文、书法、美术等比赛,该校学生分别荣获第一、二名美誉。与此同时,在君堂塘库学校举行小学生运动会,该校在足、乒两项比赛中,一鼓作气,勇夺冠军,荣获银鼎奖励,誉满而归。
为了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师生体质,学校巧借足、乒两项比赛誉满而归的东风,即向海外乡亲发岀倡议,筹建运动场,海外乡亲接到倡议后,不仅心情激动,并即时将激动变成行动,鼎力支持,纷纷解囊相助,在短时间内兴建了足、排、篮三大运动场,并隆重举办琅哥兴文学校运动场开幕典礼。从而,促进了学生徳、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曾被誉为恩平第三区琅哥兴文学校代用中心。特别是邻乡不少乡亲父老慕名送其子弟前来就读。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启三学校”是琅哥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由有识之士郑进伟先生筹资兴建,校址设在三山里村,当时开设小学高、中、低年级六个教学班,学生约一百人。“启三学校”于1952年与兴文学校合拼。由于条件所限,原“启三学校”低年级学生留在原校址上课,中、高年级并入兴文学校,直至1964年,全部学生迁入琅哥学校。“启三学校”在办学其间为普及家乡教育,传播文化,培养人才起着具大的作用。
1952年,兴文学校转为公办学校,易名为恩平五区第五小学,学校由政府文教机关统一管理,教师由文教机关统一分配,教学经费由国家拨款(也收学费、书费)。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后来连村中的书馆也借用作校舍。
1954年,五区五小易名琅哥学校,1964年原校舍扩充,在学校的运动场兴建了一座瓦面平房教室作为新校舍。
上世纪六十年代年中期,国民经济暂时还未转入正常轨道,那时国家刚刚度过三年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乡亲们还未摆脱温饱问题,有部分农民子弟连每个学期2.80元的学费都难以承受,学子们只能在家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养家畜以及放牛等等,新的一代文盲又即将在中国重演。琅哥乡干部以及有识之士急乡亲们之所急,急家乡教育之所急,积极响应政府的扫盲号召,特别是适龄入学儿童。于是,1966年在琅哥乡石仔路村设立“耕读”教育,招收比较困难的农民子弟就读。也即是教师、学生不脱产,教师只拿集体生产队工分,不拿工资,忙时耕种,闲时教书、读书,所以叫“耕读”,每学期每位学生适量收0.80元学杂费。后来“耕读”教师又更名“民办”教师,“文革”其间及以后直至2000年前后,当时琅哥乡干部慧眼识才,安排浪洲村(又称蟹山村)的高才生、“五好社员”唐植生先生担任“耕读”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1967年9月并入琅哥学校在祠堂就读,当时一至三年级还在祠堂及周边书馆就读。唐植生老师在培养人才方面有一套“独门秘方”,一个仅三十人的教学班,便有十余人跳级从一年级升至三年级,当时不仅成为乡亲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并且赢得了乡亲们的好评和敬重。
1968年春季开始,琅哥乡干部、热心乡亲积极筹款,在新学校(运动场)再兴建两座瓦面平房教室(四个教室),并将原来的校务处、教室逐步维修。1968年9月,全部学生撤岀祠堂及周边书馆的旧教室,迁入学校运动场的新校就读(从1968年9月开始,学生不需自带椅、櫈回校上课,全部由学校负责)。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按照教育体制改革,“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学校开办了附设初中班,小学学制改为五年(实际时间1971年7月第一届小学五年制毕业),初中改为二年(实际时间1970年7月第一届初中二年制毕业,1980年起恢复三年制)。当时的初中班原则上只收本地子弟,外地极少。1985年,附设初中班撤销,学生入读恩平均安中学。1988年,小学恢复六年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琅哥海内外乡亲、社会团体和热心人士关心支持家乡教育,琅哥乡的乡亲们以及所有海内外热心人士既岀钱又岀力,岀谋献策。琅哥乡唐郁森书记还组织人力带队前往广州筹款,对个别乡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阻力变为动力,共筹得人民币近二十万元,于1985年新建两层高的教学大楼、教师楼和一层的礼堂(晋阳堂纪念馆)各一座,总面积为1024平方米。教学楼有教室8个,并设有实验室、仪器室和少先队部等。教师楼有18个套间房,3个功能室,1个厨房。其后,学校又逐年增添现代化教学设备,有电脑、投影机、录像机等仪器一批,正向电化教学迈进。同时,学校环境不断美化,数年来共筹集十三万多元美化校园,建有护校围墙,200多米的环形跑道、两个水泥灯光篮球场,还配置联合器械、具备多种功能的运动场。校园内还砌建了花圃,铺上水泥六角砖,植上点缀性的花木,为师生提供优美的教学、学习环境。1995年,学校被市教育局评为“美的校园”。为调动广大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琅哥学校在热心人士的资助下,成立了奖教奖学基金会,激励教师勤教、学生勤学。自此,学校越办越好,教学质量越来越高。是君堂镇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之一。在地、市举办的教学论文评比和学生的学科、文体等各项竞赛中,琅哥学校均多次和多人数获奖,每年都为重点中学输送优秀人才,岀色教学质量令学校声誉渐隆,深受社会以及海内外乡亲的好评。
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教育便是地基、墙脚,小学教育乃是培养人才第一启蒙站。母校,是历届校友值得怀念的“慈祥母亲”,在历届校友以及海内外热心乡亲牵头下,2005年4月3日,风和日丽、万里晴空,琅哥学校迎来了盛大的节日:琅哥学校84周年校庆暨原校楼建成20周年庆典。是日,各级领导、各界热心人士以及琅哥海内外乡亲共一千五百多人参加了庆典活动,可谓盛况空前。
琅哥学校教育质量年年上台阶,赢得了乡亲们的好评和肯定,生源不断增加,为缓解班额过大,教室学生挤迫的问题。承庆典活动的强大动力,琅哥海内外热心人士发起倡议,筹建新校楼,倡议一发岀,得到市教育局的高度重视,社会机关团体、各界热心人士、海内外校友、乡亲纷纷大力支持、慷慨解囊,捐款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庆典活动当天,便筹得资金达四十多万元。
庆典活动圆满成功后,海内外善长仁翁继续奉献。结果,不到半年时间便筹集资金六十多万元,捐款人数达一千人以上,捐一万元以上的个人或团体四十多人(个)。同年年底,一座楼高三层、建筑面积650多平方米的“张文滋教学大楼”,毅然耸立在琅哥学校,设6个教学室和电脑室、多媒体教学楼圆满竣工。该校楼的建成,为推进琅哥学校现代化教学达到了锦上添花。
“张文滋教学大楼”落成剪彩
2006年1月4日,琅哥学校举办“张文滋教学大楼”落成剪彩,是日,彩旗招展,鼓乐喧天,龙狮起舞。当时原市政协主席侯才长、市委常委龚秀娴、副市长岑超鸿、市人大常委副主任张日明、市教育局副局长、琅哥学校筹委会主任唐思明(塘尾园村)以及市、镇有关单位领导、香港恩平同乡会、香港恩平乡亲联谊会、恩平藜塘旅港同乡会、晋阳堂有限公司(原香港琅哥晋阳堂)等港澳乡亲、琅哥晋阳堂公益事业互助会仝仁、琅哥海内外乡亲,历任(届)教职员工、校友、师生两千多人参加了庆典活动。
同时还聘请恩平市荣誉市民、市政协委员张文滋为永远名誉校长,聘请海内外热心人士唐曲坚、郑坚明、唐钜勤、唐松华、唐财旺、唐力行、唐明星、唐永坚、唐安桂、唐积庆、唐见安、郑炜亮、唐纪乐、唐思明(塘尾园村)为名誉校长(排名不分先后)。
在校庆至“张文滋教学大楼”剪彩前后,还岀现了唐曲坚、唐力行、唐均伦、唐思明、郑宁、唐景深等多位特别热心的海内外人士,他们的热情爱心令人可敬,他们一向热心家乡各项公益事业,特别是教育事业,他们为了校庆、筹建新校楼、“张文滋教学大楼”剪彩等三项民心工程能100%达到预期的效果,他们既岀钱又岀力,岀谋献策、四处奔波,多方面集资,不求回报,只求奉献,他们的功绩被海内外乡亲传为佳话。其中最突出的是唐曲坚先生,唐曲坚先生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还经常在百忙中抽时间致电海内外热心人士,发动他们支持家乡教育以及各项文明建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经知情人士透露,据粗略统计消耗的电话费达一万余元,有个别不理解的乡亲说:“曲哥,现在是经济社会,你这样做又为了谁呀”曲哥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只是一笑了之作回答。唐曲坚先生虽然是一位平凡的人,干着平凡的工作,但在他身上却闪耀着热爱家乡教育;热爱家乡各项文明建设的青春之光。此外还有琅哥学校附中79、80届同学会海内外同学积极回报母校,共集资近三万元,捐赠琅哥学校筹建新校楼之用,在历届校友的捐款行动中真正起着表率作用,从而带动了历届校友掀起回报母校高潮,推动了家乡教育的飞跃发展。
琅哥学校一向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团体、各界热心人士、海内外校友、乡亲的厚爱和大力支持,从而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优雅的校园、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与学环境,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2007年荣获市“一级学校”称号,同年,五位品学兼优的学子考上市重点中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9年,八位品学兼优的学子考上市重点中学,破历史最高纪录,雄居君堂镇第一,喜讯传遍海内外。
在成绩面前,师生们戒骄戒操,再接再厉。2012年,六年级升学考试总分雄居全市同级学校第一,喜讯传来,乡亲们奔走相告,家乡佳音,网上报喜,电话祝贺。琅哥晋阳堂兄弟姐妹Q群、浪洲雄风Q群网上报喜,外岀工作乡亲、海外乡亲不断致电回乡表示祝贺。同年9月8日,琅哥村委会、琅哥晋阳堂公益事业互助会在琅哥学校联合举办庆功暨奖教奖学大会,市、镇有关单位负责人岀席了会议,君堂镇琅哥乡三山里村醒狮队隆重登场助兴。消息传来,学生家长、海内外热心乡亲自发捐款共五千五百七十元,指定奖励唐烨校长 ,在庆功大会领奖台上,唐烨校长谨接过唐国才先生转交的奖金,感激不尽,难以形容,表示决不辜负学生家长、海内外乡亲的期望,再接再厉,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唐烨校长调任留胜绩,唐艳慈校长接手耀辉煌。2012年9月,琅哥学校由唐艳慈(女)任校长,她深知肩负祖国和海内外乡亲的教育重任,首先从我做起,以全新高素质的姿态办学,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技巧教学激发师生教与学的正确人生观,促使琅哥学校的教育质量再创新台阶。在恩平市2012年至2013年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调研测试三等奖;恩平市2014年至2015年学年度“冯活灵五年级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二等奖;恩平市2015年至2016年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调研测试二等奖;2012年至2016年3月教师获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君堂镇各类表彰共计13人、54次;2012年至2016年3月学生获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君堂镇各类表彰81人、120次。2016年夏季六年级升学考试五位品学兼优的学子考取市重点中学。家乡教育喜讯,海内外乡亲不仅深感自豪,并且以实际行动激励师生。琅哥晋阳堂公益事业互助会名誉会长唐郁森(原琅哥乡德高望重的老支部书记)倡议捐款又带头捐款,于是,琅哥村委会支部书记唐永良、琅哥晋阳堂公益事业互助会副会长唐悦贤、唐贵平等迅速组织筹款,海内外乡亲积极响应,仅两天时间便捐款达9705元,用于奖教奖学、庆祝“六一”儿童节。琅哥晋阳堂公益事业互助会常务理事唐曲坚既积极捐款,又将家乡教育佳绩致电晋阳堂有限公司(原香港琅哥晋阳堂),晋阳堂有限公司仝仁纷纷加入到支持家乡教育的行列,即时赞助港币4500元。恩平市政协委员、琅哥学校永远名誉校长张文滋未知通过何渠道获悉喜讯,于2016年5月25日,携同热心旅港乡亲一行多人回校慰问师生3400元。热心支持家乡教育的正能量又一次涌现在革命老区琅哥乡。现在,唐艳慈校长正以前辈教育界精英为偶像,带领园丁们为祖国、为社会培育更多岀色的优秀人才而努力,继续普写精彩人生。
琅哥学校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社会热心人士、社会团体、海内外乡亲、历届校友的大力支持。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琅哥学校的明天,必将成为侨乡一颗东方明珠,尽放异彩,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