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教育信息公开 > 教育工作信息

学生生动“重现”文物 以创意致敬经典——恩平这个别开生面的“第二课堂”火了

      近期,一组小学生的“文物Cosplay”照片刷爆了恩平人的朋友圈,不少市民甚至将其做成表情包。以这组图片制作而成的视频《萌翻了!看恩平萌娃如何演文物……》累计阅读量超2万,转发量达700多次。这些人气颇高的图片,来源于恩平市教育局开展的一项别开生面的“第二课堂”活动——文物模仿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学会发现美、创造美,恩平市教育局以趣为引、以文为核,精心策划组织了“文物模仿秀”活动。学生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揭开文物的神秘面纱,发挥奇思妙想,开启了一场奇妙的文物“重现”之旅。在作品发布当天,学生的每一个作品都生动有趣,收获好评如潮。活动以灵活的方式将中国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学生心中,得到众多网友点赞。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很多辉煌,中华大地孕育了不少灿烂文化,发生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希望通过此次喜闻乐见的活动,让我们的学生感受更多的‘诗和远方’,了解璀璨的中华文明,厚植爱国基因,激发文化自信。”恩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A

美育“联姻”

传统文化教育推动文物知识进校园

“这次活动方式接地气,不花钱,但教育效果明显,更重要的是学生和家长都发挥了自己的奇思妙想,乐在其中。”谈到活动为什么会“大火”,本次文物模仿秀的主要组织者、恩平市教育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职员吴巧燕跟记者这样分析。

图片

学生作品

在恩平各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丰富着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书法、戏曲、传统体育等项目教育成果百花齐放、硕果累累。而该借助什么方式让文物知识进校园,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学校来说,文物知识进校园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吴巧燕表示,因为疫情原因,大规模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学习了解文物知识比较困难。而且,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涩深奥的文字图片介绍并不足以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小学生相对活泼,表现欲强,通过参考其他地区的做法,我们选择尝试用模仿秀的形式来切入这个课题,在城区部分小学开展这项活动,没想到反响这么好。”吴巧燕说。

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小学生们“推”开历史尘封的大门,乘上旅行“时光机”,“云游”中华上下五千年。他们饶有趣味地搜索着文物的历史背景,乐此不疲地了解文物的历史故事,仔细观察文物外形,以及上面的人物着装、动作和面部表情,发挥奇思妙想,对文物进行模仿和演绎。

翻阅各校精选的学生作品,有的模仿东汉击鼓说唱陶俑;有的模仿长信宫灯;有的模仿三星堆人像;还有的模仿《簪花仕女图》里衣着艳丽的贵妇侍女……学生们用创意致敬经典,表达对文物的理解与传承。惟妙惟肖的文物模仿秀令人眼前一亮。

学生作品

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吴巧燕表示,一开始,部分学生不知何为文物,找了一些古装扮相或者国外画作进行模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地了解学习,在无形中对古代人民的衣食住行、钱币、兵器、石磨、陶器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吴巧燕说。

“此次文物模仿秀是恩平市各学校美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联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学生全员参与,效果良好。如此近距离地‘触碰’文物,潜移默化地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一颗颗保护文物、弘扬传统文化的种子,不断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恩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B

“萌娃”发挥奇思妙想

以各种姿势“解锁”文物

“唐代仕女的服饰是怎样的?”“汉代击鼓说唱俑的动作和表情要怎么模仿?”“兵马俑双手的姿势代表什么意思呢”……活动启动后,恩平市多所城区小学的学生都带着好奇,沉浸在天马行空的创作中。

挑选文物、寻找道具、模仿形象,学生们大秀“演技”,利用造型、服饰、氛围等,模仿我国文物,从造型到神态,都“十足相像”。近日,记者走访多所学校,向参与活动的师生、家长了解他们的创作小故事。

演技派

“活宝”兄弟完成高难度动作

“我的扮相很简单,但我要拗出一个‘S’形。”“我的动作不难,但表情要很凶狠,更有趣的是我的帽子”……在恩城第一小学,学生侯栋腾、侯栋耀两兄弟和母亲梁丽群分享了他们的创作经过。兄弟俩踊跃分享,母子三人通力合作,现场还原了他们的创作过程。

图片

母子还原当时他们的创作过程。

梁丽群介绍,接到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兄弟俩分别物色自己要模仿的文物,性格各异的兄弟俩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哥哥侯栋腾选择反串模仿西汉的陶绕襟衣舞俑,而弟弟则选择表情要求极高的三星堆出土的青铜扭头跪坐人像。被问及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兄弟俩异口同声地回答:“非常满意!”

陶舞俑身着绕襟深衣,顶发中分,于脑后挽成发髻,眉目清秀,身姿娇柔。环顾家中,一条被子,一件长袖上衣,再加一条围脖,都成为侯栋腾的道具。穿上妈妈的上衣,用被子将双腿缠住围成裙子,再将围脖套在头上扮作发髻,在妈妈的帮助下,侯栋腾轻松完成了舞俑扮相。

图片

侯栋腾反串模仿西汉的陶绕襟衣舞佣。

但在扮演的时候,舞俑轻盈舒展的舞姿却令毫无舞蹈基础的侯栋腾犯了难。舞俑的身体随着舞步的变化呈现出“S”形,双臂上举,长袖飘然。侯栋腾告诉记者,舞俑跳的是当时西汉盛行的舞蹈。“最后定型时,妈妈化身舞蹈老师,教我摆出舞俑的造型。由于我的动作不够轻柔,妈妈还对照着图片一点点帮我调整,太难了,所幸拍出来的效果还不错。”侯栋腾说。

哥哥“舞动”结束,头套丝袜的弟弟侯栋耀开启了他的模仿秀。三星堆出土的青铜扭头跪坐人像眼神凌厉,表情庄重,呈双膝跪坐姿势,身体略微前倾,头扭向右侧,双手则呈半合十状平举于左前方,头顶盘发一周并从左侧束发“冲天”而上。摆好基本动作后,在一旁休息的哥哥自觉将侯栋耀头上的丝袜卷起来,形成“冲天”向上的画面。侯栋耀还化身“演技派”,摆出肃穆庄重的表情。出色的表现让现场的老师和同学纷纷竖起大拇指。

图片

侯栋耀模仿三星堆出土的青铜扭头跪坐人像。

“我之前看课外书的时候,就了解过青铜扭头跪坐人像的资料。这件文物的姿势和造型很特别,我印象很深刻,所以参加活动时,我第一时间就想起了这件文物。为了加深对它的了解,我上网查阅它的资料,在不断学习中,我不禁为3000多年前的古蜀写实雕塑艺术点赞,历经千年,文物依然熠熠生辉,太值得骄傲了。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学习文物知识,了解它们的历史故事。”侯栋耀说。

高度还原派

生动扮演,让文物“活”起来

为了模仿国宝,学生们搜索了很多历史知识。为了让自己更像国宝,他们反复模仿了很多遍。有的孩子不仅模仿的样子像,而且神态也像。

恩城三小学生伍梓瑜扮演的是唐朝堕马髻襦裙女立俑。作为一名一年级学生,伍梓瑜对文物的认识并不深。她告诉记者,自己和妈妈一起上网查阅文物图片时,第一眼就被唐朝堕马髻襦裙女立俑所吸引。“她很可爱,像个胖娃娃,而且我有一条颜色差不多的裙子,所以我们决定模仿这个女立俑。”伍梓瑜笑道。

图片

伍梓瑜扮演唐朝堕马髻襦裙女立俑。

精致的妆容、华美的服饰、有趣的发髻,在伍梓瑜和妈妈的精心准备下,都一一被还原。被问及头上还原度极高的发髻,伍梓瑜透露,这是妈妈用黑色塑料袋做出来的,为了营造蓬松饱满的感觉,里面还填充了毛巾。“顶着这个发髻真累啊,我好想问问以前唐朝的小姐姐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伍梓瑜告诉记者,她发现女立俑的表情是开心快乐的,自己便特意把嘴巴“嘟”起来,这样看起来比较丰腴,表情也相对轻松愉快。

恩城二小学生薛颖欣模仿的同样是唐朝的文物,但她另辟蹊径,选择了唐开元十八年彩绘灰陶滑稽戏俑。滑稽的脸部表情,夸张的动作,这位五年级的小学生都拿捏得恰到好处,生动的扮相令人忍俊不禁。头戴白色毛线帽,眉棱高突紧蹙,下唇前凸上压上唇,口角下弯而凹,双肩高纵,脖颈前伸,臀部左歪,通体呈“S”状站立……面对这样的模仿要求,薛颖欣分享了自己的想法:“我把戏俑理解成现在的表演者,他们是比较大胆且生动的,所以在模仿的时候,我也比较‘豁得出去’。有了这份精气神,扮演出来的效果就更生动了。”

图片

薛颖欣模仿唐开元十八年彩绘灰陶滑稽戏俑。

薛颖欣告诉记者,在参加活动之前,自己对唐朝认识最深的就是唐诗,经过这次活动,她仿佛走进了这个繁荣的朝代。“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唐朝是一个很繁荣的朝代,文化魅力十足,文化与艺术的繁荣,令唐朝陶俑艺术兴盛,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化财富。”经过这次活动,薛颖欣俨然成为中华文化的小小“代言人”。

★声音

文物模仿秀引来各方点赞


文物模仿秀作品发布后,家长、教师、网友分别发表了他们各自的看法。

在这次模仿秀中,不仅孩子们模仿得惟妙惟肖,家长们也积极参与其中,收获了社会的众多好评。

“在跟着孩子们完成模仿秀的过程中,我也成为了一场‘第二课堂’的成员之一,跟着孩子一起坐上了‘时光穿梭机’,开启了一场‘寻根之旅’,和孩子们一同学习文物知识,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让我们倍感亲切自然,获益良多。”家长梁丽群说。

这次活动让恩城第三小学少先队总辅导员谭萍萍对日后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新的想法。“这次活动,我们学校收到了100多份作品。接下来,我们将用好这些作品,将它们打造成由我们学校师生、家长共同参与制作的‘活教材’,通过深挖文物知识和背后的故事,利用班会课和美术课向学生普及文物知识,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爱国基因厚植学生心中。”谭萍萍说。

网友“点指兵兵”:“近年来最出彩的一项活动,小朋友们玩得很投入,一场最贴近文化艺术的本土Cosplay。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指导老师和家长可以再多花点心思,做足功课,从历史角度朝代更替分析,从服饰演变来解读,不仅能丰富孩子们的文化知识,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网友“吴彤彤”:“精髓都模仿到了,惟妙惟肖。”

网友“mei”:“很可爱的娃娃,不错不错,希望以后多多开展这些有意义的活动。”

网友“莫爱”:“寓教于乐的生动体现,比死记硬背好太多。”


文/江门日报记者 张安怡 谭锦波

恩平政务
恩平政务
微信公众号
恩平政务
恩平政务
官方微博
恩平市人民政府公报电子书
恩平市人民政府公报
电子书
版权所有:恩平市人民政府   主办:恩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站点地图    联系方式    网站标识码:4407850057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85446号

粤公网安备 440785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