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 恩平市应急管理局 > 部门文件

恩平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恩平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征求意见稿)

恩平市应急管理局

202110


名词解释

1.两个坚持,三个转变

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救灾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应对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2.两客一危

公路客运、旅游客运、危化品运输车。

3.三合一

住宿与生产、仓储、经营一种或一种以上使用功能违章混合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的建筑。

4.三网一员

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防震减灾助理员。

5.五进

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6.五个能力

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7.四不两直

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

8.三个必须

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9.安全生产八个一次措施

企业负责人每月至少要带队检查一次安全生产工作、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专题研究安全生产工作、每年至少组织召开一次安全生产总结会、主持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分析会、组织签订一次全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书、给员工上一次安全生产辅导课、参加一次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演练、参加一次安全生产知识技能培训。


 

一、现状与形势 1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效 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0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 12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基本原则 14

(三)规划目标 15

三、主要任务 16

(一)健全完善应急指挥体系 16

(二)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17

(三)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18

(四)健全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19

(五)健全完善安全宣教体系 19

(六)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 22

(七)全面提升灾害防控能力 30

(八)全面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32

(九)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34

(十)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37

四、重点工程 38

(一)监管能力提升工程 38

(二)应急救援力量提升工程 38

(三)应急管理信息化工程 39

(四)华南云降水科学实验基地建设工程 40

(五)应急管理(基层、基础)示范创建工程 40

(六)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40

(七)水上搜救能力提升工程 41

五、保障措施 41

(一)加强组织协调 41

(二)加大经费投入 41

(三)强化人才支撑 41

(四)实施监督评估 42

(五)注重协调衔接 42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广东省委省政府、江门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深化推进“十四五”时期恩平市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提高应对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按照恩平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根据《江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恩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期间,我市应急管理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江门市委市政府、恩平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应急管理机构改革部署,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推动转变“大应急”理念,不断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着力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大力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妥善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积极高效应对“天鸽”、“山竹”等自然灾害、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领域“十三五”规划确定的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两大分类目标完成情况见专栏1。

专栏1“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指标

规划值

2020年底指标完成情况

自然灾害类(10个)

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5%

70%

68.94%

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偏差减少10千米

<65千米

65千米

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20分钟以上

20分钟以上

暴雨52.89分钟、雷雨大风19.88分钟

气象灾害预警发布覆盖面

95%以上

城镇96.23%、农村90.38%

主要河流控制断面洪水预警发布率

80%以上

100%

第一批市、镇级救灾物资在灾后到达灾区时间

4、3小时

4、3小时

市、镇二级联动应急避护场所体系和标示系统

基本建成

基本建成

农作物病虫害中、长期测报准确率分别提高5%、3%

90%、83%

91%、83%

市突发动物疫情报告率

100%

100%

森林火灾受害率

1‰以内

1‰以内

事故灾难类(6个)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10%以上

<13起

12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

<13人

7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6%

下降6%

下降6%

重点监控特种设备监管率

100%

100%

严重安全隐患治理率

100%

100%

重点企业或项目应急预案备案率

100%

100%

1.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恩平市机构改革方案》,恩平市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安全生产、消防管理、救灾、森林消防、防震减灾等职能有效融合。机构改革后,调整安委会、消委会成员,成立恩平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消防救援队伍全面改制完成,镇(街)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全力持续推进。市、镇(街)、村(居)三级应急值守、信息报送、资源调动等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完善。全市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初步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

2.安全生产工作持续推进

安全生产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执法一体化,不断完善监管执法机制。坚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强化安全监管相结合,在简政放权的同时,进一步严格市场准入安全标准,强化源头控制。全面实施市、镇(街)安全生产委员会“双主任”制度,压实责任,主动作为,进一步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责任体系。逐步健全安全生产“黑名单”机制,通过提高有不良记录和列入“黑名单”企业的工伤保险费浮动率,促进企业依法生产经营,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意识。完善安全生产举报工作机制与安全生产举报奖励管理制度,重点对安全生产领域失信行为进行联合惩戒,落实严格惩戒措施。举办2019年硝化棉应用行业专家交流论证会,邀请专家献言献策,提高危化行业管理水平。

安全风险管控持续推进。印发《转发关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法试行的通知》、《转发关于印发江门市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等文件,积极组织开展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目前共录入城市风险点危险源265个。对于已录入的城市风险点危险源,请专家蹲点坐诊,强化风险管控。建立综合监管工作台账,完善重大隐患“黑名单”挂牌督办制度,落实闭环管理。积极开展“回头看”,狠抓隐患整改,巩固隐患整治成效。初步形成了“政府购买服务、专业机构(专家)排查隐患、部门依法监管、企业落实整改”的安全隐患排查模式。

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持续开展。道路交通方面,“十三五”期间累计出动检查人员13913人次,查处货车违法超限超载、客运班车不按站点停靠、涉嫌非法营运载客、货物脱落扬撒等违法违规行为2390宗;开展乡道安全防护工程,整治安全隐患里程433.18公里;开展农村客运车辆通行安全隐患整治工程,整治安全隐患点304处。消防安全方面,检查企业、部位10698家次,发现火灾隐患10364处,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5726份、行政处罚决定书199份。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方面,累计出动检查人员2395人次,检查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企业1001家次,排查安全隐患1372项。制定出台《恩平市烟花爆竹经营(零售)布点规划方案》,科学构建我市烟花爆竹零售经营网络。建筑施工方面,累计出动检查人员231人次,检查在建工程项目76项,发现安全隐患201项。特种设备方面,累计出动检查人员5946人次,检查特种设备生产、使用、检验检测单位1896家次,依规发出监察指令书督促限期整改安全隐患222处,立案处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违法违规行为29宗。水上交通方面,累计出动检查人员2909人次,检查船舶1318艘次(进港1012艘次,出港306艘次)。旅游安全方面,累计出动检查人员1940人次,检查旅游企业(景区)485家次,排查安全隐患或存在问题134项。防溺水方面,对全市154个行政村,1654个自然村的水域情况开展摸底调查,完成防溺水重点人员和重点区域的建档工作,印发《关于迅速落实防溺水宣传警示标识制作和安装设置的紧急通知》,安装防溺水警示标识3179个。

示范工程建设持续推进。89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完成“平安企业、平安工地(厂矿)”创建工作。按照省、江门市《冶金等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示范企业创建工作方案》的部署要求,选定有限空间、粉尘涉爆2个行业4家企业进行试点,4家企业全部通过验收。

安全生产投入得到保障。我市将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纳入政府财政年度预算计划,鼓励有条件的镇(街)设立政府财政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十三五”期间,我市安全生产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见图1)。

图1  恩平市“十三五”期间安全生产财政投入情况

3.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逐步增强

完成恩平市山洪灾害分析评价,评价范围涉及466个沿河村落,35493人,8251户,为我市市级、乡镇级、村居级山洪灾害预警、预案编制、转移、临时安置、防灾意识普及、群测群防等工作提供科学全面的信息支撑。“海绵城市”建设取得初步成绩,生态化城市排水体系不断完善。开展病险水闸除险加固、谭江河流(恩平段)治理、中小河流治理、洪滘海堤达标加固等水利提升工程以及沙湖中学滑坡治理、大田镇炉塘村委会滑坡治理等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开展中心城区长堤加固、升级改造工程,清理改造鳌峰公园排洪沟、横洪水库排洪渠。

4.应急能力不断提升

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市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市应急物资储备仓库)投入使用,实现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相结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恩平市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推进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各镇(街)和有关部门根据市实施方案储备应急物资与装备,确保应急所需。印发《关于贯彻落实<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江门市突发事件应急征用和补偿办法的通知>的补充意见》,明确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征用和补偿程序。积极推进应急避护场所建设,目前全市已设立应急避护场所278所,可容纳421535人。

应急预案体系不断优化。印发《恩平市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进一步规范应急预案编制及修订流程。修订完善《恩平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恩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019年修订版)》,制定出台《恩平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恩平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恩平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恩平市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恩平市水上搜救应急预案》、《恩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安全事故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试行)》、《恩平市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恩平市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交通事故现场处置应急预案操作手册》,进一步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扎实开展桌面演练、“双盲”实战演练等跨区域、跨部门综合应急演练,不断检验和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衔接性。

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投入使用,成立了11个乡镇气象服务站,实现镇(街)全覆盖。继续推动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272个村(居)委会及部分自然村已安装气象大喇叭,各镇及市区人员密集广场已安装19块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开通了“恩平天气”微信和新浪官方微博,有效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效能。“十三五”期间,共发送重大气象信息快报235期,气象专报290期,天气新闻稿420份,并按不同标准及时发布灾害天气预警信息644次;发送应急、决策服务短信24571781609多人次,发送公众预警短信6643349946多人次,大喇叭发送信息5185次、发微博13056条、微信图文推送534次。

应急值守不断加强。建立健全了应急值守工作机制,认真履行突发事件第一时间首报信息的职责,严格规范信息报送工作。进一步强化了领导带班制度,严格实行领导干部24小时带班和工作人员24小时应急值守,切实将值班工作与应急管理有机结合,实现及时掌握、报告市内重大情况与动态,保障了政令畅通与突发事件处置及时、有效。

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推进森林航空消防直升机选址工作,选定大槐镇大槐服务区东区和恩平体育场为我市大型森林航空消防直升机临时起降点。持续推动消防设施建设,全市新建消防栓356个,174个社区配备消防三轮摩托车,228个社区、村、消防重点单位建立微型消防站。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建立7支政府专职消防队;建立应急救援队伍57支,共有救援人员1699名。消防综合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持续推进从“单一灾种”向“全灾种”应对转型。“十三五”期间,消防救援大队共出警1825次,出动消防车约4025辆次,出动消防人员约20025人次。

5.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文化建设稳步推进

多层次开展宣贯培训。将应急管理知识纳入公务员培训必修课,提高我市公务员依法行政、政策执行、服务群众、应急处置和维护稳定的综合能力。举办全市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工作培训班,每年培训干部约400人。举办执法人员应急管理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提升执法人员业务能力。举办“安全生产与预防工伤事故培训班”,全市各镇(街)分管领导和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分管负责人共2500多人次参加学习。举办“安全生产工作报告会”,各镇(街)、园区管委会、学校、机关共4000多人次参加。

深入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公共交通工具视频播放系统、户外和公共场所LED显示屏、安全生产月、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咨询日、“119”消防安全宣传月等大力宣传安全文化、应急知识、气象知识,发放《公众安全常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手册》、《安全知识读本》、《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读本》、《公众防灾应急手册》、《消防安全常识手册》等宣传资料,增强群众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宣传推广12350举报专线,组织开展“安康杯”竞赛、“安全生产随手拍”摄影比赛、安全生产知识网络竞答以及交通、消防、校园安全主题活动,扩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覆盖面和辐射力。全市23个社区配备“消防宣传大使”,推出4期消防宣传专题片《消防在行动》,借助恩平市广播电视台、广播电台在黄金时段高频次播放消防公益广告,开放消防站,供市民群众参观,进一步普及消防知识、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质。

6.科技信息化工作逐步推进

安全科技技术发展不断加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安全监测监控、安全隐患排除等科技项目申报。“十三五”期间,申报“故障电弧检测技术的应用”、“智能配电网系统关键技术研发检测”等科技项目5项,扶持资金77.84万元。宣传推广企业安全生产新技术、新设备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两客一危”车辆防碰撞技术、“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等专项行动。

信息化建设持续推动。建立特种设备信息化电子监管网络,将日常安全监察、行政许可等工作纳入信息化管理,即时掌握设备数量和增减情况、即时掌握设备安全状况、即时掌握事故隐患整治和事故查处情况,实现了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7.应急管理工作社会化进程加快

安责险逐步推进。印发《恩平市推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落实工作方案》,探索建立商业责任保险与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发挥商业责任保险控制风险功能,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自我约束能力。

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持续推进。已设立1个“大网格”、11个镇(街)“中网格”、174个社区(村)“小网格”。网格员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全市人员密集场所、三小场所、工业企业等三大类28分类场所持续建立数据库,实施常态化巡查检查,对社会单位存在的火灾隐患进行动态监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急管理机制改革有待深化。市应急管理局已挂牌成立,镇(街)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也逐步完成,但应急、三防、森林防灭火、防灾减灾救灾职能工作仍然存在对接不够畅顺、协调不够到位的情况,“防”与“救”的责任链条有待衔接。部门、政企应急联动机制有待强化,应急处置缺乏有效衔接。

2.应急能力有待加强。全市应急物资储备品种、数量偏少,应对大灾能力薄弱。全市应急救援力量欠缺,我市现有镇(街)政府专职消防队7个,建队率仅64%;目前全市仅有1个普通消防站(河南消防站),消防站责任区大,救援时间无法保证。森林消防救援队队员大多采用聘用制,队伍稳定性不高,且救援装备相对落后,救援能力不足。

3.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安全隐患仍然存在。部分企业“重生产经营,轻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管理混乱,建筑施工、道路运输、有限空间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事故仍然多发。另一方面镇(街)安全监管队伍力量薄弱,监管人员数量较少,且镇(街)日常安全监管人员多为临聘人员,基层队伍建设现状和装配配备情况与安全监管需求严重不匹配。

4.自然灾害风险仍然较大。我市受台风、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以及地质灾害威胁,森林防火形势严峻,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全社会风险观念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仍有待增强。

5.监测预警预报能力有待提升。“十三五”规划确定的自然灾害类指标中:暴雨预报准确率、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偏差、雷雨大风等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农村覆盖面未完成规划目标。

6.经济下行带来负面影响。受新冠肺炎疫情与国际经贸摩擦影响,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冲击,各行业受损严重,企业效益下滑,可能导致企业安全投入减少,用工流动性加大,生产装置复工停产频繁,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形势更加严峻。

7.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应急管理格局尚未形成。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及其他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应急联动机制不完善,尚未形成合力。保险机构参与事故预防作用不明显,社会整体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法治观念仍然比较淡薄,自救互救能力不足。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第一个五年,我市将进入新的历史战略机遇期。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应急管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实现路径。

二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区驱动”机遇。“十四五”将进入“双区驱动”的重大战略历史机遇期,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的突破,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城市安全稳定发展、灾害防御体系的建立、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是科技信息化在应急管理领域的深度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21〕第八十八号)于20219月施行,新安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了“三个必须”,明确了安全监管部门的执法地位,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安全生产职责,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为核心,守牢安全生产底线,着力提升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为恩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示范城市创造良好条件。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坚持民生导向,把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贯穿应急管理全过程,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为第一要务。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全面统筹各类型、各环节、各过程的应急能力建设,着力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整体发展;突出我市应急管理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解决基层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

坚持源头治理、精准处置。强化源头治理、关口前移,对风险防范化解机制进行科学谋划,做好各项应急管理前期准备;强化精准应对处置,对精准抢险救援等进行重点谋划,提高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协同能力。

坚持科学合理、上下衔接。立足全市应急管理事业发展需求,有效衔接国家、广东省、江门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体系和其他行业规划,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协调发展、分步实施。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健全各级工作机构,推进区域协同、行业协同、部门协同,完善政府治理。充分发挥群防群治及市场机制作用,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政府管理和社会参与有机结合,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全面推动我市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创新发展,到2025年,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机制。重特大灾害事故得到根本遏制,较大灾害事故有效压减,一般灾害事故总量及伤亡人数持续下降,应急综合管理能力全面加强,社会协同应对能力进一步提升。

2.分类目标

规划具体目标见专栏2。

专栏2恩平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分类指标详表

序号

类别

指标

中期指标值(2023

末期指标值(2025

指标属性

安全生产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7

<6

约束性

亿元全市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3.2%

<2.4%

约束性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1.7

<1.5

约束性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2.044

<2.002

约束性

十万人口火灾死亡率

<0.19

<0.17

约束性

万台特种设备事故死亡人数

<0.17

<0.15

约束性

安全生产专业监管执法人员配比率

>75%

>75%

预期性

防灾减灾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

<1.3%

<1%

预期性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

<1.2

<1

预期性

10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8000

<15000

预期性

11 

主要河流控制断面洪水预警发布率

95%

100%

预期性

12 

暴雨预警准确度

>72%

>75%

预期性

13 

每百平方公里雨量(气象)站

>3

>5

预期性

14 

台风风暴潮增水预报偏差

<55厘米

<50厘米

预期性

15 

重点区域林火瞭望监测覆盖率

>65%

>70%

预期性

16 

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初步救助时间

<10小时

<8小时

预期性

17 

县级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率

95%

100%

预期性

18 

应急救援

灾害事故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

>90%

>95%

预期性

19 

灾害事故信息上报及时率

98%

100%

预期性

20 

灾害事故救援现场应急通信保障率

95%

100%

预期性

21 

专业消防员与常住人口万人配比率

>4

>5

预期性

22 

应急航空救援响应时间

<2小时

<1小时

预期性

23 

海域(50海里以内)/内河应急处置现场到达时间

<2.5小时/1.5小时

<2小时/1小时

预期性

24 

24小时森林火灾扑灭率

>90%

>95%

预期性

25 

群众应急救护培训达标普及率

>1%

>2%

预期性

26 

综合

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工作条件达标率

90%

100%

预期性

27 

应急管理干部专业培训率

98%

100%

预期性

28 

应急管理执法信息系统使用率

95%

100%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完善应急指挥体系

1.完善应急指挥机制。优化调整防汛防旱防风、森林防灭火、抗震救灾等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建立指挥部联络员工作制度,推动扁平化应急指挥体系建设。规范各灾种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建全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推行现场应急指挥官制度,强化应急救援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方案、统一实施,实现科学救援、安全救援、高效救援。

2.完善应急调度机制。统筹不同领域应急资源,完善应急资源信息数据库,强化“大应急”体系下的全面综合协调,构建运转高效的应急调度系统,加强应急资源动态评估与管理。

3.推进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设市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视频识别、网络爬虫、移动互联、5G等技术,对安全生产、城市风险点、自然灾害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远程监控、风险评估、灾情分析、快速反应、应急物资调配等功能一体化,有效提高防灾减灾和风险管控能力。加强与部门专项应急指挥平台信息数据互联共享,形成贯通全市的灾害事故应急指挥网络。构建应急指挥平台与事故现场全数据传输链路,提升远程协同会商决策能力。建设市综合防灾救灾“十五合一”应急指挥平台。

(二)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1.完善应急管理“统”“分”结合机制。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应急救援统筹协调作用,推进灾害事故应急管理的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充分发挥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专业优势,负责本行业领域灾害事故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先期应对处置工作,完善各部门各司其职、应急联动、协同处置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统分结合的“全灾种、大应急”格局。

2.深化镇(街)、园区管委会等基层组织应急组织体系改革。深化镇(街)、园区管委会、村(居)委会应急管理工作,确保镇(街)、园区管委会应急管理有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专门经费、专门办公场所、专门工作车辆;村(居)委会配备专门的通讯工具、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建立村(居)应急信息员制度,确保每个村(居)不少于一名应急信息员。

3.严格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建立完善考核通报、奖惩、约谈机制,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度。

(三)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1.加强预案编制、修订与衔接。组织开展全市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企业应急预案清理、编制、修订工作。强化重要目标、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重大基础设施预案编制,推进物资储调、灾害救助、新闻发布等重点环节预案编制。强化各类各层级应急预案衔接融通,推动编制预案简明操作手册。推进企业应急预案“简明化、图表化、可视化”,推广使用应急处置卡,提升预案实用性、可操作性。建立应急预案持续改进机制,推动应急预案的动态优化。

2.加强对全市基层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指导。加强对基层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工作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全市基层应急预案的规范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确保应急预案编制“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督促基层部门健全应急预案演练制度,强化应急预案演练,切实提高基层应急处突能力。

3.强化企业与政府应急预案的衔接。按照国家、省、市应急预案的管理办法和标准规范,指导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和修订应急预案,科学有效地与政府应急预案相衔接。加强各基层部门联同企业开展应急演练,加深企业在应急演练中的参与程度。

4.推动应急预案数字化建设。建设应急预案信息平台,结构化分解预案信息,实现预案文本电子化。充分运用图文声像等技术,实现预案信息可视化。

(四)健全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1.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与装备。推广应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提高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升“五个能力”,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加强科研成果供给,支持夯实生产工艺、工程建设、设施设备等安全基础,推动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推进应急救援队伍高科技装备配备,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2.加强技术支撑人才建设。支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和企业联合培养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人才。健全应急管理专家资源库,打造一支150人的专家队伍,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在决策咨询、安全诊断、应急会商等方面的作用,为应急管理提供高端智力支持。

(五)健全完善安全宣教体系

1.加强宣传教育。将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纳入宣传工作重点,部署开展经常性、系统性宣传贯彻和主题宣讲活动。广泛开展网络视频访谈、远程在线辅导和安全生产“公开课”、“微课堂”、“公益讲座”等线上活动,开展灾害事故科普宣传、安全法制宣传,大力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氛围。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灾害防御、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良好局面。探索应急志愿服务机制,组织动员志愿者参与防灾避险、消防安全、疏散安置、急救技能等应急处置知识的普及宣传,提高市民群众和城市整体应急处置能力。各镇(街)和市有关单位通过上门宣传、集中宣讲、执法检查等方式,充分运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介,全方位、多层次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宣传,实现企业100%收到一张安全海报、一份安全手册、一条安全提示信息,接受一次安全知识宣讲。

2.加强培训。按照“分级、分行业领域,属地负责”的原则,组织对企业生产经营主要负责人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实现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设施工、交通运输、消防、民用爆炸物品、冶金有色、粉尘涉爆等重点行业领域企业主要负责人培训全覆盖。每年至少对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企业主要负责人集中开展一次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和事故教训的警示教育,按照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知识重点考核内容,对危险化学品企业主要负责人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考核,考核和补考均不合格的,不得担任企业主要负责人。危险化学品企业按照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开展在岗员工安全技能提升培训,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2022年底前从业人员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比例达到30%以上2025年底前从业人员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比例达到50%以上;严格从事危险化学品特种作业岗位人员的学历要求和技能考核,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推动互联网培训模式,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探索开发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网上培训,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经济和丰富的培训资源。加强救援安全教育和紧急避险技能训练,全面提升救援人员个人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紧扣应急管理事业发展需要,精准实施专业化培训,每年对重点镇(街)分管应急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应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开展不少于2次培训,有效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制定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人员培训制度,新入职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在职人员每年复训时间不少于2周。

3.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式,扎实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

4.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加强企业安全文化软实力和安全文化品牌建设,切实发挥安全文化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基层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提高一线作业人员安全素质。

(六)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

1.健全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重要位置,健全定期研究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的会议制度,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精准治理、综合治理,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有关部门应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本行业领域管理的重要内容,依法依规履行安全监管责任,指导帮助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安全管理,切实消除盲区漏洞。企业应建立健全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完善落实安全诚信、安全承诺、专家服务、举报奖励和舆论监督等措施,督促企业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在岗在位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确保安全生产,实现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承诺制”、“安全生产八个一次措施”落实率100%,安全生产举报奖励措施落实率100%,安全生产领域严重失信行为列入联合惩戒“黑名单”落实率100%。

2.健全完善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科学评定安全风险等级,有效管控安全风险,实施安全风险公告警示,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推动全员参与隐患排查,制定并实施严格的隐患治理方案,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实现闭环管理。

3.充分发挥安责险参与风险评估和事故预防功能。继续深入推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事故预防技术服务规范》(AQ9010-2019),通过实施安全生产责任险,推进保险机构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等广泛参与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形成保险机构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等服务参保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赔偿的全流程风险管控体系。制定实施第三方评估公示制度。对预防服务没有达到规范标准要求、只收费不服务或少服务的责任单位和负责人予以警示,督促整改,情节严重的,依法纳入安全生产领域联合惩戒“黑名单”管理,并向社会公布。

4.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持创新方式加强监管,综合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和“四不两直”明查暗访等传统手段,分行业分领域全面排查整治安全隐患,突出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道路交通、消防、城市建设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整治,标本兼治消除事故隐患。

危险化学品安全整治:进一步提升危险化学品企业自动化控制水平,2022年底前,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的自动化系统装备投用率达到100%。全面排查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严格落实土地规划,禁止在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内布局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密集场所。大力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监管部门信息共享、上下贯通,2022年底前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企业100%完成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实施危险化学品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各环节安全监管责任。加强珠三角成品油管道(阳江-恩平段、恩平-鹤山段)等油气管道、危险货物运输、实验室使用、危险废物处置等重点环节风险管控。全面落实化工行业特殊作业“四令三制”工作制度。加强工矿商贸企业及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管理,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规范,定期将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品种、数量、用途、安全管理措施等信息报送主管部门。

非煤矿山安全整治:强化安全生产源头治理,提高安全准入门槛。关闭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强制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大力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和水平,积极采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装备,提高非煤矿山装备水平。加强对非煤矿山民爆器材爆破作业安全的审批监管工作。督促非煤矿山企业按照《非煤矿山外包工程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严格落实发包单位“七个有”(有审查、有协议、有投入、有交底、有检查、有考核、有预案)要求,将外包工程纳入本单位统一管理,承担外包工程主体责任。落实承包单位“七个必须”(必须具备相应安全资质、必须设立机构和人员、必须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和规程、必须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必须落实安全投入、必须开展教育培训、必须落实应急救援措施,编制现场应急处置方案)职责,强化施工现场管理,规范作业行为。

道路运输安全整治:完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加强道路运输安全重大问题的会商研判,形成联防联控常态化机制。全面梳理在役公路沿线标志、标牌、标线、广告牌、绿化、中间隔离带,对发现存在隐患的按照现行规范标准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和整治提升。鼓励双向四车道及以上普通国省道干线根据公路功能设置中央隔离设施。加强危桥改造,五类危桥及存在隐患的浅基础桥梁在2021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造,四类桥梁在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造。深化“千灯万带”示范工程,开展“一灯一带”建设、“平安村口”二期建设和升级工作,做好农村公路交叉路口信号灯、减速带建设,科学设置限载、限速标志,加强农村公路管养。深入调研农村公路通行状况,制定农村公路通行条件提升计划,在具备条件的国省道穿乡过镇路段根据交通流量增设机非隔离设施,在事故多发路段具备条件的增加照明设施。加强交通运输领域安全生产源头管控,严惩酒后驾驶、超载超限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严厉打击擅自改装道路运输车辆的违法行为,2022年底前基本消除道路运输车辆非法改装和“大吨小标”等违法违规问题。继续排查清理经营权权属不明确的挂靠经营车辆,实现挂靠经营客车100%清理。开展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防撞报警系统相关标准贯彻实施,2022年底前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全部强制安装远程提醒监控系统,实行运输过程实时定位及路径记录。推进“两客一危”车辆和重型货车安装、使用GPS动态监控系统,推进系统记录的疲劳驾驶、超速等交通违法信息纳入道路交通执法依据。2025年底前,“两客一危”车辆安装率达100%。

消防安全整治:开展小档口、“三合一”场所、出租屋、养老服务机构、人防工程商业部分、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疏散设施综合治理,加大对违章建筑和乱搭乱建设施的打击力度,对防盗铁栅栏、户外广告牌等影响消防安全的情况进行集中清理整治。推行高层公共建筑专职消防安全经理人、高层住宅建筑消防楼长制度。推进消防车通道智能化管理,加强和改进城市停车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弹性停车、错时开放、潮汐停车、共享停车等政策机制,优化停车资源管理使用。推动大型商业综合体实施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化,2022年底前,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化达标率实现100%。组织老旧小区、家庭生产加工作坊、“三合一”场所、城乡结合部、村级工业园等升级改造消防设施,推动落实基层消防安全管理措施,有效改善老旧场所消防安全条件。推动电动车集中充放点建设,2022年底前,居民住宅区全部落实电动自行车按规定停放及充电管理措施。完善城市消防站、政府专职消防队建设,普及各镇(街)市政消火栓安装,对原有损坏、确需的消火栓进行修整和补充,建立消火栓维保机制,大力推进微型消防站提档升级。

交通运输和渔业船舶安全整治:配合铁路部门做好高铁和铁路沿线轻飘物及危树整治、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违法行为整治和铁路沿线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整治,协助划定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对铁路部门在公铁水并行交汇地段排查出的防护设施不能满足安全防护要求、机动车违法驾驶、公跨铁立交桥移交不到位、船舶碰撞桥梁隐患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健全渡口渡船安全管理责任制,强化辖区渡口渡船、泉林景区旅游船等涉客船安全监管。严查客船超载、装载不良等行为,严格执行客船恶劣天气条件下禁限航规定。督促船员按规定开启和使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整治内河通航桥梁水域有关助航设施、警示标志设置不到位、维护不到位和沿海专用航标维护不到位等。重点整治长期逃避船舶检验和安全监管的船舶,强化现场监管,严肃惩处违法违规船舶。强化信用管理,将严重失信船舶及其所有人信息向社会公布,压缩违法违规船舶生存空间。加强对已撤销渡口或非法渡运黑点的巡查力度,加强水库、园林景区等非通航水域水上活动的安全管理,严禁山塘水库和辖区通航水域利用渔船、农用船、“三无”船舶非法载人载客,严厉打击非法载客行为。实现管理要素向渔港(避风塘)集聚,推动监管关口前移,全面提升渔业安全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以渔船进出港报告为抓手,建立以船长报告为主、船舶“监护人”和基层渔业组织报告为辅的进出港报告机制,明确渔船出港前24小时内及时报告。做到已报抽查、未报必查,对未报告或检查发现问题的渔船,视情节轻重纳入安全记分管理或停航整改。建立船籍港和靠泊港共管机制,实施常态化的泊港渔船登临检查制度,严防渔船“带病”出港(避风塘),把渔港(避风塘)打造成为渔业管理的“岸上堡垒”。

城市建设安全整治:组织开展城镇燃气、城市桥梁、供水、排水防涝、环卫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安全专项体检,进一步深化各类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排查整治。充分利用全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成果,全面掌握地下管线的规模大小、位置关系、功能属性、产权归属、运行年限、运行状况等,加强日常监管和源头管控,建立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地下管线巡护制度,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地下管线事故应急处置预案,配备专业队伍、专门人员对各类地下管线进行日常巡护,强化监控预警。加强人防工程维护管理,确保工程处于良好状态。借鉴广州、深圳、东莞等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城市经验做法,加强对建筑废弃物排放、运输、消纳及综合利用全过程管理。强化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控,开展以起重机械、高支模、深基坑工程等关键环节为重点的施工安全专项整治。

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安全整治:健全完善工业园区等功能区监管机制,明确各类功能区安全生产监管职能机构,2022年底前,高风险工业园区落实专业监管人员完成率100%。各镇(街)、园区管委会及有关部门要按照产业发展定位,制定完善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园区项目准入条件,严格落实江门市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禁止自动化程度低、工艺装备落后等本质安全水平低的项目进区入园。严格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严防高风险项目转移,严禁承接其他地区关闭退出的落后产能。结合园区产业特点,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安全生产、公用设施、物流输送、维修服务、应急救援等各方面的需求,以有利于安全生产为原则,完善水、电、气、风、污水处理、公用管廊、道路交通、应急救援设施、消防设施、消防车道等公用工程配套和安全保障设施。建立工业园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安全预防控制体系,2022年底前,园区内化工、医药、冶金、有色金属行业企业及其他规模以上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完成率100%。开展工业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2025年底前,园区安全风险评估完成率达到100%。建立园区安全生产工作例会制度,及时会商研判安全风险,统筹协调解决重大安全生产问题,形成齐抓共管、分工明确、协调高效的管理模式。结合园区内企业类型,深刻吸取近年来重特大事故教训,针对性地开展涉爆粉尘、液氨制冷、建设施工、受(有)限空间作业等专项治理,实行挂牌督办、督促整改等措施,坚决消除重大安全隐患。

危险废物等安全整治: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排查,对属性不明的固体废物进行鉴别鉴定,2025年底前,鉴定率达到100%。加大力度督促危险废物产生单位严格落实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组织对申报登记数据进行校核,严厉打击不如实申报危险废物行为或将危险废物隐瞒为原料、中间产品的行为;在依法严肃查处的同时,纳入信用管理,实施联合惩戒,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督促危险废物产生、运输、接收单位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规定。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开展以医疗废物、废铅蓄电池、废矿物油、废酸、废弃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活动;依法严肃查处违规堆存、随意倾倒以及非法填埋危险废物等违法行为。进一步排查涉爆粉尘企业底数和安全状况,督促企业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以涉爆粉尘作业场所10人及以上场所为重点,聚焦除尘系统防爆、防范点燃源措施、粉尘清理处置等重点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粉尘爆炸重特大事故发生。按照“摸清底数、突出重点、淘汰落后、综合治理”的原则,深入开展尘肺病易发高发行业领域的粉尘危害专项治理工作,督促用人单位落实粉尘防控主体责任,确保实现治理目标。将防溺水工作纳入河长制管理,4-10月汛期期间、节假日期间开展防溺水专项巡查。完善防溺水设施、警示标志和救生器材,开展常态化的防溺水安全巡查。加强对学校周边、村庄附近、易下水位置等易发生溺亡事故的重点水域和“重点人群”、“重要时段”的巡查力度。

(七)全面提升灾害防控能力

1.推进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机制建设。强化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充分发挥市减灾委统筹领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健全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

2.推进自然灾害隐患排查。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2022年底前摸清我市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科学评估我市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建立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形成风险隐患清单,掌握重点区域抗灾能力。

3.加强重点领域自然灾害防治。立足于防范重特大自然灾害,全面推动汛旱风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气象灾害服务保障体系现代化建设。

汛旱风灾害防治。健全完善三防指挥工作机制,推动基层三防防治职能的衔接。深入开展防汛工作调研,根据我市特点开展培训及演练,强化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和基层防汛责任落实,加强防汛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河流湖泊治理骨干工程建设,持续推进病险水库及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工作,提高水利工程防洪标准。继续加强海绵城市和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城市低洼地段、下穿式立交和排水防涝主出口等薄弱环节蓄排能力,提高城市洪涝灾害防御水平。

地震灾害防治。持续开展防震减灾应急基础数据库更新维护工作,配合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等重点工程,加强新、改、扩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继续推进群测群防工作,加强“三网一员”、地震示范工程建设,2025年底前,全市共建5个以上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地质灾害防治。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责、部门联动、全民动员、防治结合”的工作原则,采取“全面排查隐患、彻底摸清情况,分类科学研判、精准综合治理”的策略,全面推进地质灾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开展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2022年底前,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完成率达到80%以上。

森林火灾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灭结合、科学高效扑救的原则,充分发挥森林防灭火指挥部统筹协调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加强火源管控,深入开展野外火源专项治理。综合运用监控、瞭望、巡护等手段,实现24小时不间断、全覆盖监测。加大森林火灾案件查处力度,震慑违规用火等违法行为。推行市、镇(街)、村(社区)“三级”林长制,充实网格护林员队伍,建立完善“三级林长+网格护林员”责任体系。加强工作配合,树立“一盘棋”思想,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形成合力。

气象灾害服务保障。持续推进“互联网+气象服务”,全面建成符合“过硬的、经得起检验的气象现代化”要求的智慧气象服务体系,增强气象在防灾减灾、公共安全方面的重要保障作用。

(八)全面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1.加强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加快推进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风险点、危险源监测站网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灾害事故监测预警能力。

2.拓展突发事件信息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平台,拓展突发事件信息来源渠道。加强舆情监测,加大对微博、微视、论坛、网站等互联网公开信息抓取力度,加强与网信、网监等部门单位的沟通协调,强化通过微信、QQ等平台第一时间获取突发事件信息能力,及时掌握社会热点信息。

3.推进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按照《关于加强全国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确保每个村(居)至少1名灾害信息员,实现城乡社区灾害信息员全覆盖,进一步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健全灾害信息员分级培训机制,强化灾害信息员日常管理,提高灾情信息报送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建立“反应灵敏、全面准确”的灾情统计报送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各级灾情管理能力和水平。

4.强化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全完善灾害事故预报预警机制,实现各类灾害事故“早发现、早报送、早预防”。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准确。健全基层灾害事故预报预警发布体系,继续推进预警大喇叭建设工程,2025年底前,所有自然村全覆盖,解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

5.强化重点时段安全风险预警。加强季节性安全生产、自然灾害规律分析研判,全力做好暑期、汛期、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和重大活动安全防范工作,超前采取预警预防措施。

(九)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1.建立应急协同机制。加强部门、政企之间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完善信息互通共享制度,健全应急指挥协同保障,促进救灾物资、救援力量统一调配,进一步提升应急抢险救援效能。统筹市内应急救援力量并强化演练,推动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队伍、社会应急队伍间场所设施通用、物资装备共享、联合培训演练、战时协同联动。全面提升各方力量快速集结、密切协作、优势互补的救援合作能力。

2.落实应急物资储备。优化部门协同,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要求,打造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完善应急物资保障制度和预案,明确和落实相关部门应急物资管理工作职责。完善社会应急资源信息收集、统筹调用等方面制度建设,弥补应急资源不足的短板。制定出台《恩平市应急物资储备规划》,统筹各部门应急物资需求,合理规划物资储备点分布,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部门联动和社会参与机制。强化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建设,增加储备物资数量种类,优化储备方式,加大先进适用装备配置力度。分类别推动工厂、学校、医院、家庭等应急物品储备标准化建设,提升自救互救能力。

3.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社区等已有设施,改扩建应急避难场所,满足居民紧急避险和临时安置等需求。在应急避难场所、关键路口等位置,设置应急标志或指示牌,张贴应急疏散路线图,方便居民快速抵达。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做好信息动态实时更新。

4.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多灾种、规模化的多部门、跨区域综合应急演练,每年开展市级应急演练不少于5次。科学严密组织,提升演练效果,在科目设置、参演主体、组织形式上紧贴实战、注重实效,充分检验各有关地区和部门以及各专业救援力量应急响应、应急处置的能力与水平;针对演练中暴露出的不足,及时完善相关预案,加强各项应急准备,提升应急能力

5.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市消防救援队伍由单一防火救火向全灾种综合救援转变。推动镇(街)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和微型消防站应建尽建,配齐镇(街)政府专职消防队车辆装备,村(居)消防队员配备不少于6。提高森林消防救援队伍稳定性与应急救援能力,市森林消防救援队配备森林消防水罐车、远程高压水泵、应急指挥车、运兵车和工具车等大型装备;镇(街)配备2台以上远程高压水泵、2000米以上配套水带;林业重点村(居)配备1台以上高压水泵、三轮摩托车,1000米以上配套水带。完善现有水上搜救组织架构,加强搜救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建设。加强搜救资源配置,提高内河水域水上搜救能力。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或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积极培育应急志愿者队伍,2025年底前,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3万,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参与防灾救灾的积极作用。

6.提升综合保障能力。推动森林航空消防救援力量建设,建立完善平灾结合的应急救援空域保障机制。加强紧急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多途径解决公网断电、通讯中断等极端条件下应急通信保障难题。建立应急抢险救援、应急物资运输车辆绿色通行制度,提升救援响应效能。提升灾害事故现场检伤分类救治和大批量伤员快速安全转运的能力,推进县级紧急医学救援站点建设,提升第一时间现场医学救援处置能力。

7.完善应急救援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体系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发挥救援补偿激励作用,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的积极性。鼓励支持社会捐赠,完善救灾捐赠组织协调、信息公开、需求导向、社会监督等工作机制。

8.提升灾后救助能力。及时组织实施灾后救助补偿、抚慰抚恤、生活安置等善后工作,构建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受灾群众自救的救助体系。建立完善灾害救助资金动态保障机制,提升救助标准。强化易受灾人群救助,健全特殊群体人员临灾转移工作机制。

(十)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1.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应急管理部门专业人才招录工作,提高安全监管执法人员专业配置比例,引进具有化工、矿山、法律、安全工程、金属冶炼等相应学科背景和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建设专业化、年轻化的监管执法队伍,2022年底前具有安全生产相关专业学历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不低于在职人员的75%。通过聘用制管理等方式,充实园区安全监管队伍,配足配齐具有专业背景、满足监管执法需要的专业监管力量。

2.加强监管执法。健全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全面推进监管执法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健全完善督查、巡查、联合执法制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3.强化风险分级管控。按照《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法(试行)》要求,继续推进全市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坚持“分类指导、分级管控”原则,健全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落实重大风险隐患挂牌警示、督办制度,定期向全社会公布重大安全风险隐患及其管控治理情况。

4.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健全完善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制度,推动网格化监管工作的规范化、长效化,逐步实现基层安全风险网格化全覆盖。

四、重点工程

(一)监管能力提升工程

1.每年至少开展两次多层次、多领域的业务培训,提升市、镇(街)应急管理人员业务能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增加镇(街)应急管理人员数量,确保每个镇(街)专职应急管理人员不少于3名。保障基层执法和应急救援用车,执法人员便携式移动执法终端配备率达到100%,实现执法终端与应急管理信息平台互联互通。

2.聘请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做好企业技术服务工作,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专项隐患排查,继续巩固对全市工贸企业有限空间、粉尘防爆等专项领域和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油气管道等行业的技术支撑。

(二)应急救援力量提升工程

推进锦江新城北区消防救援站、东安普通消防站、平安普通消防站、江南普通消防站建设,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JB152-2017)进行人员、装备配置。推进横陂镇、圣堂镇、牛江镇政府专职消防队建设,巩固现有乡镇专职消防队力量,推动那吉镇、大槐镇、东成镇、大田镇、良西镇、君堂镇政府二级专职消防队升级为一级专职消防队。按照《广东省森林消防队伍装备与森林防火应急物资储备规范》,加强森林消防救援队装备与森林防火储备物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落实森林消防救援队人员专项经费保障,提高队伍稳定性。

(三)应急管理信息化工程

1.安全信息动态监控。综合利用电子标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智慧安监建设,建立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危险化学品企业、重点场所、重大危险源、重点监管企业的安全风险监控预警。

2.应急资源数据整合。进一步整合各层级、各有关单位应急资源,建立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应急救援装备器材、应急避难场所、地方应急专家队伍数据库,生成“应急资源一张图”。与省、江门市实现互联互通,与市综合应急指挥平台进行联动,并争取与各镇(街)、有关部门以及重点防护目标实现互联互通。

3.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围绕融合指挥、应急通信、短临预警、全域感知、数据智能的广东省应急管理信息化“五大主攻方向”(融合指挥、应急通讯、短临预警、全域感知、数据智能)。坚持需求导向、研用一体、开门创新的“关键三招”,构建实时在线指挥调度体系,实现远程监控、风险评估、灾情分析、快速反应等功能。整合部门资源,与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平台进行联动,实现从监测预报、协同会商、信息发布、应急响应、协调指挥、部门协作、军民联防、效能督查、人员转移、抢险救灾到总结评估的数字化工作体系。建设市综合防灾救灾“十五合一”应急指挥平台,创建广东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先行示范市。

4.建立综合风险评估系统。基于本市自然灾害及安全生产的基础数据、实时监测数据、遥感数据、历史灾害数据等,利用自然灾害及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模型、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技术,对不同强度灾害、事故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定性定量评估,形成自然灾害及安全风险点图,为应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四)华南云降水科学实验基地建设工程

依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科研项目,充实华南云物理与强降水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恩平站,逐步建成基础设施完备、科研条件先进、创新能力一流、产学研一体化、管理科学规范的云降水科学实验基地,为恩平市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五)应急管理(基层、基础)示范创建工程

分级分类分批建设5个覆盖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学校以及其他不同类型基层组织的应急管理双基示范点。

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针对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灾害,开展主要自然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承灾体调查与评估,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以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2022年底前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七)水上搜救能力提升工程

落实《关于加强江门市水上搜救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现有水上搜救组织架构,将水上搜救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水上搜救机构高效有序运行。加强搜救资源配置,加快内河视频监控设施建设,加强内河水上搜救和防污染应急物资储备。加强水上搜救值班队伍建设,保持值班队伍的相对稳定和有序流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细化工作职责,提升应急管理效能。政府各职能部门密切合作,上下联动,确保规划内容有序高效推进。

(二)加大经费投入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管理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应急管理经费预算每年递增,至2025年,应急管理经费预算比2020年翻一番。

(三)强化人才支撑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投入、院校支撑的三方合作机制,培养一批有技术、懂管理、高素质的应急管理人才。落实监管人员,保障人员经费,建设结构合理的监管人才队伍。

(四)实施监督评估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及综合评估。全面组织开展各单位规划实施情况的年度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及时查找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根据需要对规划进行调整和补充,保障规划建设目标、重点工作项目的全面实施。

(五)注重协调衔接

将应急管理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扎实推进有关建设任务有效落实,确保重点工程建设如期完成。加强行业部门规划与应急管理规划的衔接,分解细化应急管理目标任务,落实行业监管主体责任。


恩平政务
恩平政务
微信公众号
恩平政务
恩平政务
官方微博
恩平市人民政府公报电子书
恩平市人民政府公报
电子书
版权所有:恩平市人民政府   主办:恩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站点地图    联系方式    网站标识码:4407850057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85446号

粤公网安备 440785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