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会工作部点赞恩平市基层治理相关做法

《乡镇论坛》报道截图
近日,由中共中央社会工作部主管的《乡镇论坛》刊发文章《“小约定”激发基层善治“大能量”》,报道恩平市把完善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作为提升乡风文明、推进移风易俗和乡村治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引导群众自觉树立良好的文明风尚 ,以“小约定”激发基层治理“大能量”。
报道原文
近年来,为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恩平市以完善村规民约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定规矩、立良俗、破陋习、扶正气,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主体意识,以“小约定”激发基层治理“大能量”。
村规民约“约”出乡村好风气
曾经,农村大办宴席、一事多办等现象时有发生,铺张浪费、攀比风气较为严重。恩平市把完善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作为提升乡风文明、推进移风易俗和乡村治理工作的抓手,引导群众自觉树立良好的文明风尚。
“在以前,君堂镇平安村很多村民红白事不管大小,都讲究大办特办,而且礼金还很高。自从完善村规民约,设立了红白理事会,并组织村干部、党员和老同志等积极向群众进行宣传讲解,大家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君堂镇党委委员梁淑玲介绍。近年来,君堂镇各村(社区)不断加强村规民约的建设,发挥作用,倡导红白事简办,不大摆宴席,反对铺张浪费,引导群众自觉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歇马村红白事设宴不收礼、不铺张浪费这个传统在村里的乡贤能人、党员及村民的观念里是根深蒂固的。现在更是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让我们优良的传统观念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圣堂镇歇马村党支部书记梁绍良说。
“在歇马村优良的传统文化传承下,我们老一辈都是耳濡目染的,对我们的行为观念影响是非常大的。在村民乔迁、生日等红白事办宴席中,大家都是图个诚意,没有人情往来压力,主家也没攀比压力。现在村委会的村规民约更规范了,我们也是喜闻乐见的。”歇马村村民小组长梁豪伟说。
恩平市委社会工作部负责同志介绍,恩平市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全市各村(社区)不断加强村规民约建设,积极发挥其作用,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引导事主依法办事,不讲排场、不讲阔气、不大摆宴席,加强礼金控制、酒席控制,革除大操大办等陋习,反对铺张浪费,在全市形成了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村规民约“约”出乡风新气象
“爱国爱乡,自强不息;友善真诚,互尊互谅……”在牛江镇昌梅村看到,入村处一行行清晰的《村规民约》十分醒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昌梅村特色冯如精神的内容全被写进其中,成为了村民们的共识。
为促进文明新风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昌梅村积极修订“村规民约”,结合农村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难题,有针对性地推动移风易俗、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为促进乡村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昌梅村制定了17条村规民约。这些村规民约都是由村党支部、村委、议事会成员共同提议,并且在提议前充分征求了群众意见。通过宣传,大家都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现在村风民风变化很大。”昌梅村党支部书记梁富强说,村规民约的有效落实,“约”出了乡风文明新气象、“约”出了乡村治理的大作用。
“我们注重下好村规民约‘长远棋’,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目前评选文明户787户,‘五好家庭’‘美丽庭院’等146户,形成了‘尚勤劳、重孝道、守规矩、讲卫生’的文明乡风。”牛江镇党委组织委员郑燕燕介绍。
“以前有些村民不重视环境卫生,垃圾随手扔、杂物乱堆放,我们家所在的小巷环境就非常脏乱。自从村里定下了村规民约,开展文明户评比和文明积分制管理,大家都不想比别人落后,就纷纷行动起来了,现在村里的环境卫生比以前好多了。”谈起村里环境的变化,昌梅村村民冯伟能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恩平市立足聚民意、接地气、树新风,将村规民约完善工作同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百千万工程”等工作进行融合,以规范内容为抓手,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结合各村风俗,持续在全市175个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补充完善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移风易俗、乡村绿化等内容,积极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软约束”作用。
村规民约“约”乡村好民风
无规矩,不成方圆。
恩城街道石联村坚持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创新方式方法,设立“积分超市”,成立村级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诚信家庭、小积分兑换“大文明”等活动,依托文明实践站开展喜闻乐见的乡村趣味运动会等文艺休闲活动,制定奖罚措施,鼓励村民参与到环境整治、文明劝导、矛盾调解、应急抢险等各类村级公共事务中,积极倡导村民树立新观念,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让文明新风在乡村越吹越强劲。
“自村规民约制定以来,以村规民约为基础的积分评比活动成让村民的观念有了质的转变。好的习惯,在于养成,也在于引导,通过开展环境整治、村级志愿服务等活动,村干部进组入户的宣传引导,辅之以适当的积分激励,村民从实际行动上把‘村里事’变成‘家家事’,将‘任务命令’转为‘激励引导’,从‘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村容村貌、邻里关系、群众自治意识、村治理效能得到了显著提升。”石联村党支部书记吴慕贞说。
横陂镇横东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引导村民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当事人”,让村容村貌“相约”新气象,也“约”出了村民的幸福新生活。
“以前我们村里面随处可见垃圾,村民对于垃圾乱丢乱倒,导致村里到处散发出阵阵恶臭。自从村规民约修订后,并有了卫生保洁制度,村民自觉把垃圾丢到垃圾处理点,村里环境卫生有明显的改善,现在走在村里空气都清新了。”横陂镇横东村村民说。
“在村规民约的约束下,横东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善,村里没人乱倒垃圾,每个村都有垃圾处理箱,房前屋后变得干净整洁,告别了脏乱差现象,拥抱洁净美环境”横陂镇横东村党支部书记钟幸存说。该村通过推行村规民约,改进村风文明,有效推动乡村治理,实现去陋习,树新风,助力乡村振兴。
村规民约“绘”出治理同心圆
近年来,恩平市积极引导各村(社区)结合自身实际,通过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制定完善,增强了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调动了广大村(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了城乡治理水平,以“小约定”撬动基层“大治理”。
“我们集中群众智慧,把安全防治、环境整治、邻里帮扶等内容融入居民公约,使居民公约成为基层治理的‘助推剂’和矛盾解纷的‘缓和剂’”青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雪雁介绍,“如今,居民自觉遵守公约,践行公约约定,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有效解决了社区闲置地整治问题、车辆乱停乱放问题、路灯修缮、坑洼积水的问题等等涉及居民切身利益重大事项和民生问题”。
当前,全市各村(社区)结合自身特点,不断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各镇(街)、村(社区)集中群众智慧,充分体现民意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进一步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格局,形成“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没有过路客”的良好氛围,既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更多文明力量,更为实施“百千万工程”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