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恩平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第47号建议答复的函
伍丽清等代表:
在恩平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做好留守儿童管理的建议(第47号)收悉。经综合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妇联等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恩平市民政局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在上级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社工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同时通过基层力量,链接社会资源,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困难和学习问题,切实保障留守儿童基本权益。
一、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关爱服务机制。一是全市目前建成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家,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点11个,未保工作站的镇(街)覆盖率为100%;其中打造大槐镇和恩城街道未保工作示范站点2个,发挥示范引领带动服务提升。配置儿童督导员11名、各村(居)儿童主任175名,基层儿童工作人员覆盖率100%。二是构建关爱阵地。建立市、镇(街)、村(社区)三级服务网络,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详实完备、动态更新的信息档案库。三是由市民政局牵头,联合网络安全办、文明办、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教育局、公安局等共19个部门共同实施恩平市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组织基层儿童服务力量,对辖区内儿童进行全面走访,摸排出符合条件的留守儿童并采集相关信息。
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实现全市60所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全覆盖。辅导室设有团体活动室、放松室等,每天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并在门口公示心理教师值班表、电话,辅导老师全天“候诊”。二是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心理教师,中小学均落实每周0.5课时,每学期至少1节的心理健康班会课,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学生社团、校园文体以及德智体美劳综合实践的各个环节,帮助留守儿童形成积极心理和健全人格。三是加强心理健康宣传。2024年以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讲座、网络微课、致家长一封信等活动形式,开展心理健康、青春期教育、电子产品使用、亲子沟通等指导活动共1560余次,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构建和睦的亲子关系。
三、推广社会亲情援助。成立恩平市关爱妇女儿童慈善基金,持续16年开展慈善包粽活动,形成多方联动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举办“爱心妈妈”圆梦计划、“爱心妈妈”进万家等系列活动,志愿者定期走访,了解留守儿童动态情况并及时加以帮扶。汇聚起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强大合力。扎实推进“爱·童行”安康保险项目,用心用情守护留守儿童健康。
四、增加本地就业岗位。利用家政基层服务站、党群服务中心、大型商超、工业园区等人流聚集的场所建设“就业驿站”,构建家门口就业服务圈,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打破企业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壁垒,为留守儿童的家人提供就近就地就业服务。多渠道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先后开展 “南粤春暖行动”、“失业人员专场”、“就业驿站专场 ”、“送岗下乡”就业援助活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多种形式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传,促进留守儿童的家人多渠道实现就业。
五、建立城乡平等的教育机制。扎实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断整合和优化城乡教育资源,补齐补足农村教育短板,农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提升,偏远乡村保留有必要的教学点,农村留守儿童就近入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六、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督查力度。一是主动加强与各相关部门单位沟通协作,做到明标准、清底数、强联动,对符合条件的留守儿童,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干预、衔接管控、跟踪关爱”的运作机制。落实100%入户巡访,了解其生活状况和监护情况,认真排查。二是深入开展普法宣传。一方面,做实法治副校长制度。市公安部门选聘53名公安民警担任法治副校长,常态化、针对性地进校园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公安局“警妈守护团”、“护苗女警团”品牌,联合防范中心、交警、禁毒、反诈等部门,深入我市各中小学开展预防性侵害、校园欺凌、禁毒、扫黑除恶、交通安全、防诈等宣传教育工作。今年以来,我市共开展进校园法治、安全教育宣讲活动15场次,受宣教学生4300余人。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市民政局工作的关心支持。
恩平市民政局
2025年7月28日
联 系 人:何慕韶
联系电话:7819722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府办公室,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