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关于印发《恩平市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文本解读:恩平市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

图片解读:恩平市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

视频解读:恩平市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

(联系人:恩平市委宣传部禤敏仪,联系电话:0750-7718173)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有关单位:

  《恩平市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业经市政府十七届6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委宣传部反映。


  附件:恩平市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



恩平市人民政府

2023年9月19日

恩平市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立足恩平实际,坚持守正创新、稳中求进,持续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根据《江门市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恩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恩平市文化发展改革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侨乡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恩平被评为全国首个“中国演艺装备产业基地”,成功创建全国首个“中国避寒宜居地”,进一步打响生态示范品牌,为恩平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广泛的精神力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为“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思想理论建设不断走深走实

  坚持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必修课程”“核心课题”“必读书目”等制度,教育引导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打造“党政领导+理论工作者+党代表+先进人物+百姓能人”宣讲队伍新模式,组建各级理论宣讲力量,推动理论宣讲“六进六入”。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舆情监测、风险研判和阵地管理工作,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确保全市意识形态大局稳定。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进”主题教育活动,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手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读本》等。思政课《向最美逆行者致敬》以开学第一课分享给全市6万多名师生,被学习强国、中国文明网、广东教育网等权威媒体宣传报道。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活动、“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劳动美”社会实践活动、“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推荐工作,评出恩平市“新时代好少年”80名,江门市新时代好少年6名。打造恩平市方寿林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恩平市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4个青少年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各类未成年人专项活动300多场。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建立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市教师师德考核评价制度,印发《恩平市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开展师德考核工作。

  三、文明城市创建提质增效

  建立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组织机构,完善创建长效机制,扎实推进60项创文重点项目和121项创文特色活动,争创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对4个镇级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城区通过黄线管理新增3960个小车停车位,清理闲置土地168块,改造和绿化小区的面积达94012平方米。设立18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立活动项目库936个,实现全覆盖。组建237支志愿服务队,组织2万多名志愿者,开展“文明交通劝导”“便民服务进驿站、义诊活动暖人心”等志愿服务活动共530多场。以新塘、西门、米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社工+志愿者”“项目+队伍”双联动试点。推荐评选全国文明村1条、广东省文明村2条、江门市文明村11条、江门市文明镇4个、江门市文明单位10个、江门市文明校园6个。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推荐评选工作,选树中国好人4名、广东好人7名、江门好人23名、恩平好人17名、新时代最美劳动者15名。开展好家风好家训系列活动,评选最美家庭30户、文明家庭30户,开展家庭教育活动400多场次。

  四、文艺精品创作水平不断提升

  广播剧《等你归来》获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大型现代粤剧《航父冯如》获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评选剧目铜奖,实现近年来剧目入选省艺术节获奖零的突破。石雕作品《中国梦》获“2018年中韩(威海)文化创意产业设计博览会”金奖。舞蹈《巧女·绣》、相声《人在征途》分别获得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舞蹈类、曲艺类三等奖。《石头村》《雕梦》《娘女巷》《那金谷》等400多件作品在江门市级以上的赛事活动中获奖、入展、入选和发表。作品《扫黑除恶人人赞》《扫黑除恶保平安》《珍惜生命 感恩社会》《家和万事兴》《争当文明好市民》等一大批文艺精品送进基层。

  五、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有序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总分馆体系建设。新图书馆、博物馆建设不断完善。市文化馆建成国家一级馆,博物馆建成省达标馆。推动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的研究与利用,提供优质常规阅读项目和特色阅读项目,促进全民阅读。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坚持实现零门槛、无障碍,免费开放。市、镇两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时间每周超过56小时,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开放时间每周超过35小时。全市建有特级文化站3个、一级文化站8个,自助图书馆14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74个,农家书屋179家,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1个、镇(街)服务点33个、村(社区)服务点174个,公共文化网络设施覆盖率100%,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88446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735.25平方米。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流动文化惠民工程,市文化志愿服务队定期组织送春联、送展览、送演出、送电影、送图书、送培训、送辅导等一系列活动。每年组织开展节庆主题文化活动300场(次)以上。

  六、侨乡文化传承保护利用迈出新步

  侨乡文化交流彰显特色,恩平拉美华侨华人展览馆开馆。完成禤荣故居、冯如故居、吴有恒故居升级改造工程、不可移动文物宗谱楼修缮工程。定期对全市31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05处文物点进行检查维护。开展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数量5792件(套),珍贵文物118件(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突破,成功申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1个、江门市级名录2项、江门市级传承人2人,全市公布了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积极组织重点非遗项目参加“深圳文博会”、广府庙会、江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展览展示活动。全市开发红色革命文化资源6处,创建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处,“茶坑石雕刻技艺”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名录,“恩平濑粉制作技艺”“恩平烧饼制作技艺”等项目成功申报为江门市级非遗名录。

  七、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充分整合市内文化旅游资源,推出“温泉+乡村旅游”“温泉+红色旅游”“温泉+研学旅行”等江港澳一程多站精品旅游线路。温泉生态乡村游线路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泉林黄金小镇休闲旅游度假区入选第二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名单和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歇马举人村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组织本市各文旅企业参与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香港国际旅游展、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大力宣传推介恩平文化旅游产业。麦克风等演艺装备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不断向多元化、集聚化、规模化发展,产业链逐渐配套完善。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恩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坚持和完善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围绕抓住“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江门市委“1+6+3”工作安排和恩平市委“四项工作”“五城共建”“六个百亿”工作目标,坚持“扬长补短强基、守正高标发展”工作思路,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恩平篇章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掌握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文化共建共享,切实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文化发展新方向、新目标、新优势、新需求,增强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为持续深入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江门市委“1+6+3”工作安排和恩平市委“四项工作”“五城共建”“六个百亿”工作目标,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恩平篇章注入更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坚持协调发展。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行并重、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建设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均衡发展,补齐发展短板。

  ——坚持开放合作。统筹整合市内外各类文化资源要素,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传播和交流,提升文化发展竞争力。大力推动侨乡文化走出去,讲好恩平故事,传播恩平声音,展示恩平形象。

  第三节  目标任务

  ——思想理论建设更加健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恩平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明城市创建水平显著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面向城乡基层扎实推进。

  ——文化创作生产活跃繁荣。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进一步繁荣,汇聚侨乡力量,创作体现侨乡文化韵味,反映新时代新气象的精品力作更多涌现,各艺术门类全面繁荣,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生态清朗、健康、有序。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围绕历史文化、侨乡文化、红色文化,进一步活化历史文化价值,弘扬侨乡恩平历史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完善使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覆盖面和适用性显著提升。全民阅读氛围日益浓厚,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凸显。文化产业价值链优化升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较大增加,文化产业结构布局更加优化,增长潜力充分发挥,数字文化产业、文化新型业态较快增长。文化及相关产业占地方产业经济比重持续增加。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思想理论传播工程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导全社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一、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完善多层级学习、学理性阐释、全覆盖宣讲的理论武装工作体系。坚持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每季度组织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不少于1次。健全完善理论学习中心组列席旁听、“大学习”等工作机制,推广用好“学习强国”江门学习平台恩平融媒号。广泛开展百姓宣讲,选优配强基层理论宣讲队伍,群众宣讲覆盖率持续增加。打造用好“乡村大喇叭”“红色公交”“田间课堂”等百姓宣讲品牌,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融媒体中心,办好“微党课”“微宣讲”等百姓宣讲活动,广泛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理论宣讲,推出更多通俗易懂的理论宣传产品。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成效,健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长效机制。强化思政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做好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激发动力工作。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解读引导,定期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加强基层党组织、基层单位、城乡社区以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开展“社科普及周”活动,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促进恩平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恩平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二节  主流舆论引导工程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激励全市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一、巩固壮大主流舆论。突出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闻宣传,精心组织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做好上级重要会议精神的宣传报道,开展“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主题采访活动。加强与中央、省、江门主流媒体联系,创新宣传方式,持续深化短视频、动画和海报等宣传形式。建好用好管好网上舆论阵地。创新新闻内容生产模式,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吸引更多网民和专业工作者参与内容生产传播。

  二、优化媒体融合发展。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多媒体平台贯通、部门单位联动的主流媒体传播矩阵。优化“魅力恩平”客户端平台建设,推动“恩平发布”等政务公众号进一步提高影响力。市融媒体中心不断拓展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建设集成主流舆论、政务综合服务和社区应急信息为一体的新型融媒体发布平台。

  三、加强舆情引导能力。健全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联席会议机制。强化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监测预警处置等工作机制,有效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效果评估体系。加强和改进新闻发布工作,增强议题设置和策划能力。加强新闻发言人系统性、专业化培训。

  第三节  精神文明提质工程

  全力推动文明质量提升,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提高全市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品质内涵。

  一、扎实推进文明培育。加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围绕立德树人,不断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未成年人教育全过程。健全完善各领域各行业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体系,融入社会文明发展各方面。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高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选树宣传学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系列等先进典型。落实“恩德卡”十大礼遇制度。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推进诚信建设,健全恩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争创省文明城市,制定行动方案、年度目标、阶段任务、考核机制、奖惩办法,确保体制机制的延续性。积极推进“志愿恩平”建设,成立恩平志愿服务联合会,完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打造“积分超市”“文明集市”等志愿服务品牌,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达17%。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加强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文明单位建设。全市文明村镇达标率保持95%以上,江门市级以上文明村和文明镇占比分别达到25%、60%,恩平市文明村和文明镇占比分别达到60%、80%,全市65%以上中小学达到市级文明校园创建标准,全市30%家庭创成乡镇级以上文明家庭,推动文明单位创建全覆盖,扩大市级文明单位中非公组织的占比,不低于10%。继续深化公共服务汽车文明拓展、高速公路沿线环境优化、餐饮行业文明诚信服务、农贸市场综合治理、文明村镇创建提质、乡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升、传承弘扬好家教好家风、网络文明促进等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把文明创建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工作机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三、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紧扣江门市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活化”工程、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赋能”工程、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扩展”工程、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合改革”工程,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创新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两中心”融合,强化顶层设计与路径规划,做到两个中心总体谋划、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推动线上线下媒体新闻宣传工作和文明实践活动深度融合。推动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项目化、专业化开展。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和IP形象“恩小志”“恩小文”,落实“百姓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运行机制。把文明实践阵地延伸到机关单位、学校、大型企业、公共场所,探索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围绕五大工作任务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培育更多有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品牌,掀起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新高潮。

  第四节  文化文艺繁荣工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保护传承发展革命文化,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推出一批彰显侨乡特色的文艺精品,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权益。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江门市创建国家级“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契机,充分挖掘保护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修缮一批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推动歇马举人村以文物群方式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品牌。深度挖掘恩平名人资源,提炼“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等名人精神,加大名人文化宣传,举办“冯如·腾飞”航空文化节主题活动。综合运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教育功能,多渠道传播展现优秀侨乡文化魅力和时代风采。深化传统节日实践活动,开展具有侨乡传统和地域特色的侨乡文化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茶坑石雕刻技艺”申报国家级名录和“歇马励学”等项目申报省级名录,增加一批恩平市级非遗名录,扩充优化非遗保护名录数据库。完善非遗工作站、非遗展示场馆建设。促进茶坑石雕刻技艺、恩平民歌、恩平烧饼制作技艺、恩平濑粉制作技艺等非遗技艺走进当代生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转化和产业发展。支持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带徒授艺活动,持续推进戏曲进乡村进校园活动。传承发扬革命文化,深化革命精神研究阐释和实践教育。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和遗址等各类红色资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切实加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强化展陈内容、报批程序和周边环境的审核把关。加强重点红色革命遗址活化利用,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学习体验活动,培养一批红色讲解员,发挥红色革命遗址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功能。

  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着力构建标准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完善新图书馆、博物馆,深化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加快市航空航天科普馆建设。推动市博物馆创建国家三级馆。2025年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达1.5册以上。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持续推进“粤书吧”建设。积极对接江门公共文化云平台,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创新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全民健身、全民科普等活动,擦亮“书香恩州 悦读侨乡”等全民阅读品牌,拓展群众参与度。深化“十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00场以上,组织公益电影放映1800场次以上。传承发展具有侨乡特色和岭南特色的乡村文化,开展乡情村情教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馆、一书、一符号”项目,建设一批村史馆(党史馆),编写《人文恩州》丛书,打造城市文化符号,守住根脉,留住乡愁。扶持乡土文艺发展,支持举办“村晚”、文化艺术节、诗歌故事会、书画摄影展等活动。

  三、繁荣文艺精品创作。加大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以华侨文化、红色文化为主题,积极培育恩平名人题材和自然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围绕重大主题,启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文化精品、文学精品、舞台精品、视觉艺术主题精品创作。擦亮恩平民歌、恩平粤剧等地方特色文化名片,推动粤剧团改革。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增强基层文艺发展内生动力。发挥好文化馆(站)、各类文艺家协会、新文艺群体等在繁荣基层文艺中的引领作用,持续开展“文艺下基层”“文化进万家”“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艺术志愿服务等活动。实施新媒体产品打造计划,组织制作一批高水平、有影响力的原创融媒体产品。丰富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发展网络文艺,培育催生网络文化精品,推动新兴文艺繁荣健康发展。

  第五节  产业振兴发展工程

  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需结构优化升级,强化创新驱动,壮大文化市场主体,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建设,打造具有创新技术、迎合市场的特色文化产品。建设文化特色鲜明、产业优势突出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做大做强全国首个“中国演艺装备产业基地”,支持电声行业整合内部资源,补全行业发展链条,引导开展跨区域技术合作。以实现“演艺活动多场景”一站式配套为目标,鼓励演艺灯光、数字演艺、网络直播、云展览策划等企业落户,加快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布局。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文化旅游、印刷发行、艺术培训、影视传媒、演艺娱乐等产业为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和文化企业。扩大恩州奇石、恩平簕菜等特色产品的影响力,提升商品文化、经济附加值。

  三、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立足恩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特征,因地制宜,探索具有恩平特色的文旅产业融合模式。构建全域旅游大发展格局,擦亮“中国温泉之乡”“中国避寒宜居地”“中国天然氧吧”等靓丽名片,争创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特色文化旅游,整合资源,发展温泉文化、田园文化、红色文化、冯如文化和华侨文化“五种文化游”,发展康养休闲旅游项目,推动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建设大湾区旅游目的地。

  第六节  华侨文化传播工程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享共建发展格局,建设用好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汇聚优质资源、团结各方力量,用心用情讲好恩平故事,传播好恩平声音。

  一、深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擦亮冯如故里“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文化品牌,使之成为恩平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的重要支撑。开展恩平籍华侨华人文化的理论研究和深度挖掘,加强华侨华人文化有关物品的收集,丰富市博物馆的文化藏品。

  二、丰富华侨华人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发挥恩平拉美华侨华人展览馆宣教作用,面向港澳地区和海外华裔青年开展华侨寻根之旅、实施“共融共情共心”研学旅计划等,增强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共同画好最大同心圆。引导港澳艺术家及海外华侨华人艺术创意团体,共同创作一批反映恩平历史人文风貌的文艺精品。

  三、加强和改进对外传播工作。充分发挥恩平特色和优势,大力实施粤港澳大湾区传播工程,充分利用好“恩平侨讯”微信公众号、“侨情传真”品牌栏目以及《恩平公报》《江洲侨刊》《歇马侨刊》等侨刊乡讯优势。积极加强与海外侨领和境外华文媒体的联系沟通,讲好恩平故事,传播好恩平声音,激发广大海外乡亲关心家乡发展、支持家乡发展的热情。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文化改革发展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协同发展。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宣传文化部门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强化对规划执行的指导监督。各部门单位要结合实际推动文化发展改革工作,狠抓落实,确保实效。支持人大、政协加强对文化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积极作用,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力。

  第二节  加强政策扶持

  全面梳理全市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政策措施,制定完善财政扶持、金融支持、土地使用、市场准入、企业认证、项目落户等配套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文化建设,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文化建设需求相匹配的文化投入机制。重点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精品创作生产、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媒体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等。健全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大力支持社会机构参与文化建设、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

  第三节  加强人才培养

  制定文化人才中长期培养与发展规划,加强本土文化人才尤其是文化领军人才的培育培养,做好文化名家遴选推荐,注重青年人才梯队培养,打造高素质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在待遇、培训和职称评审方面向基层文化工作者倾斜。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力度,吸引社科人才、文艺创作人才、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现代传媒人才、网络新技术人才等国内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到恩平创业发展。强化文化人才服务保障,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第四节  加强评估监督

  各有关单位要根据本规划要求,针对本部门实际情况,对目标任务逐一细化分解,制定实施方案,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确保各项规划目标任务顺利推进。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制度,对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进行跟踪检查,纳入单位综合评价体系。适时引入第三方评估,强化评估结果的运用。



恩平政务
恩平政务
微信公众号
恩平政务
恩平政务
官方微博
恩平市人民政府公报电子书
恩平市人民政府公报
电子书
版权所有:恩平市人民政府   主办:恩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站点地图    联系方式    网站标识码:4407850057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85446号

粤公网安备 440785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