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关于印发《恩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文本解读:恩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音频解读:恩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联系人:恩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旅游与产业发展股梁艺标,联系电话:0750-7711728)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有关单位:

  《恩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业经市政府十七届6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反映。


  附件:恩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恩平市人民政府

2023年8月10日


附件:

恩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前言

  “十三五”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和旅游发展稳中有进、繁荣向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环境可能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和挑战更多。与此同时,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多期盼,在高质量发展目标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成为促进消费的重要领域。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两个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一次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必将开启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征程,为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十四五”时期是恩平市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重大机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示范城市的重要时期。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文化和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总体部署,对照《江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恩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要求,结合恩平市文化和旅游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背景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1.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镇级自助图书馆和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88446平方米,新建市图书馆、博物馆并投入使用,建有市文化馆1家(国家一级馆)、市博物馆1家(省级达标馆)、市图书馆1家,自助图书馆14个,特级文化站3个、一级文化站8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74家,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1个、镇级服务点33个、村级服务点174个。2019年,恩平市融媒体中心与文旅之窗正式投入运营。基本建成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实现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100%覆盖和“零门槛、无障碍”免费开放。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倾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不断完善。

  公共文化供给不断丰富。坚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市级文化志愿服务队,推进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开展节事主题活动1240多场、送戏下乡310多场、公益培训160多期1700多场次、公益电影放映9000多场,丰富城乡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快乐文艺小分队”社区文化惠民演出、“快乐曲艺开心唱”社区私伙局演出活动、国学讲堂及公共教育系列活动、“美术馆在身边”系列活动、“市民身边的电影院”广场电影公益放映活动、创文小骑兵宣传进社区暨“十分钟文化圈”文艺巡演、“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戏曲进校园(进农村)等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推动全民阅读,实现全市人均公共藏书1.02册,市、镇、村三级图书馆(服务点)实现资源共享、通借通还。开展“书香恩州·共享阅读”全民捐书活动,激发群众读书热情,市区“十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

  2.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加强

  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强。完成了禤荣故居、冯如故居、吴有恒故居升级改造工程、不可移动文物宗谱楼修缮工程。定期对全市31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05处文物点开展检查,着重完善不可移动文物的消防设施和加强蚁虫害防治工作。开展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数量为5792件(套),珍贵文物118件(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突破,成功申报江门市级名录2项、江门市级传承人2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1个,全市公布了2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积极组织重点非遗项目参加“深圳文博会”、广府庙会、江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展览展示活动。

  3.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繁荣发展

  文艺创演展水平不断提升。精心组织文艺精品创作、推广、交流及参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大型现代粤剧《航父冯如》获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评选剧目铜奖,实现了全市剧目入选省艺术节和获奖零的突破;石雕作品《中国梦》获“2018年中韩(威海)文化创意产业设计博览会”金奖;舞蹈《巧女•绣》、相声《人在征途》分别获得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舞蹈类、曲艺类三等奖;还有《雕梦》《石头村》《那金谷》等400多件作品在江门市级以上的赛事活动中获奖、入展、入选和发表。作品《扫黑除恶人人赞》《扫黑除恶保平安》《珍惜生命感恩社会》《家和万事兴》《争当文明好市民》等一大批文艺精品送进基层,极大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4.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文化经济总量明显增加,文化市场繁荣发展。截至2020年末,全市有各类文化企业530多家。其中,共有证照齐全的歌舞娱乐场所23家,游艺娱乐场所3家,文艺表演团体6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8000多人。市区“十分钟文化圈”、文化资源整合和配置已形成生产要素集聚效应,推动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文化产业与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5.文旅市场监管能力有效提升

  文旅市场秩序有效规范。总体发展态势健康稳定,无重大事件及突发事故发生。加大专项整治力度,积极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查处各类文化和旅游市场经营单位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加强对营业性演出、娱乐场所、网吧等监管力度,畅通文化市场举报电话和旅游投诉热线,全面维护文化市场秩序。督促A级旅游景区、游泳池、网吧、娱乐场所加强对消防设施设备、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等重点部位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建立健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机制,保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有序开展,切实净化社会文化旅游环境。对文化市场违法违规的经营单位作出行政处罚26宗,罚没金额达162281元。

  6.全域旅游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重大旅游项目顺利建设。泉林黄金小镇被认定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商业街、景观大道、湿地公园、水上乐园等项目完成建设,小镇旅居产业建成约10万平方米。良西泉都项目完成投资4.56亿元,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五国温泉小镇完成验收,公交站、商业街、独立商业楼、酒吧街达到交付使用条件,美食街投入运营。山泉湾温泉城完成投资4500万元,山泉湾畔(二期)建设基本完成。佳源帝都温泉占地面积为13.6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0.08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161059元。花海欢乐世界、簕菜文化创意园等一批新景点建成开业。以森林康养、森林旅游和自然教育为主题的响水龙潭森林生态综合示范园项目启动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一是结合市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恩平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旅游公路福帝线全线通车,牛良线已动工建设,“四好农村路”示范路X831线——恩城牛皮仔至良西那湾段建成通车。二是打造广东省首个开放式文旅主题服务区——沈海高速大槐服务区。2019年大槐服务区被评为“全国高速公路旅游主题服务区”。三是优化旅游便民设施,加快了一批停车场、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新改建城市厕所20座,中心城区新增停车位4000多个,公交车电动化率100%。全市所有A级旅游景区目前已完成WIFI信号全覆盖。

  乡村旅游发展成果显著。依托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全力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品牌。大田镇·生态旅游型“森林小镇”、广东响水龙潭森林公园、圣堂镇歇马村入选广东省森林旅游新兴品牌地。大田镇、那吉镇、牛江镇获评为广东省级生态旅游型森林小镇;横陂镇获评为广东省森林小镇。大田镇、那吉镇、横陂镇入选“全国最美森林小镇100例”,大田镇入选“广东十大绿美森林小镇”。沙湖镇龙门村被评为广东十大魅力古树乡村。良西、牛江、那吉、大田、圣堂5个镇入选江门市乡村旅游示范镇,大田镇东南村、石山村、朗底圩社区居民委员、圣堂镇歇马村、水塘村、黎塘村、牛江镇昌梅村、仕洞村、莲塘村、鹏昌村委会、那吉镇那西村、良西镇福坪村、沙湖镇上凯岗村等13条村获评为江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

  7.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亮点纷呈

  文旅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成功创建全国首个“中国避寒宜居地”品牌,对我市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温泉康养生态旅游产业等方面的发展将带来巨大作用。连续四年在广东省县域旅游竞争力综合评比中荣获“广东省县域旅游创新发展十强”称号。开发了“红色教育乡村游”“华侨文化乡村游”“温泉生态乡村游”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其中“温泉生态乡村两日游”入选为广东省首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歇马举人村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才文化”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山水林廊(圣贵线旅游走廊—圣堂镇凹口绿美古树乡村—圣堂镇歇马国家森林乡村—响水龙潭森林公园—大田森林小镇—锦江湿地公园—鳌峰山森林公园—横陂镇红树林湿地)入选省森林特色旅游线路,其中所属的3个旅游点入选省森林旅游新兴品牌地。圣堂镇歇马举人村、牛江镇昌梅村被评为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牛江镇成功创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泉林黄金小镇荣获“中国酒店业最佳特色文旅小镇”“广东省旅游度假区”称号。

  (二)存在问题

  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有待健全。恩平市旅游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尚不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交通站场建设相对薄弱,公交线网布设和站点覆盖率不足,难以适应恩平市旅游向全域发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偏低,各镇(街)文化发展不平衡,以智慧旅游、标识系统、解说系统、旅游厕所等为标志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仍有待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与基础设施的投入相对不足,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文化事业人员紧缺,缺乏乡土文化能人、文化专业人才和创新型文化人才。文化传承人培养保护力度有待提升,基层文化干部、社会文艺骨干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人才激励和保障体系仍需完善。

  文旅融合深度需进一步提高。目前,恩平市文旅产业较单一,旅游景区同质化严重,景区(点)之间缺少联动,尚未形成一体化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恩平文化旅游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电声器材、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的整合度、集成度不够,旅游产业融合领域不宽,层次不高。优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挖掘不深,缺乏具有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带动性的引擎项目。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创新性不足,精品意识不强,文化品牌影响力有待加强。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国家战略支撑引领。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多项战略协同叠加效应明显。一是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二是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不断推进。三是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繁荣乡村文化和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推动力。四是国家聚焦文旅融合发展,全方位、多层面推动文化、旅游要素有效供给,促进文化、旅游消费,高层次推动文化、旅游改革和创新的局面。

  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和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不断巩固文化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地位以及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推动文旅融合及其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文旅产业经济发展的焦点。此外,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经济带为轴线,以城市群为支点的新型空间布局形态正在形成。这一新的变化必将为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区域发展新格局形成。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全面推进,省委“一核一带一区”和江门市东西部区域平衡发展格局的加快推进,区域城市共建共享、协同发展趋势加强,扩大了恩平市文旅发展空间。恩平市要充分利用温泉等生态资源优势和文旅产业基础,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示范城市的发展定位,以打造航空侨乡文化旅游目的地、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中国侨乡运动活力之城为契机,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和港、澳旅游产业联动,加大与周边优质旅游资源的合作,协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建设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文旅是幸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文旅消费升级。而随着5G技术商用以及智能化技术崛起,文旅产业更新迭代,不仅催生更多新模式、新技术,提升产业连接效率,而且改变了用户的消费习惯,用户更加注重文旅产品的品质、体验质量、服务水平。这将进一步激发恩平市文旅产业发展活力,推动文旅市场繁荣发展。

  (二)面临挑战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广州、深圳、珠海等经济发达城市的优势不断凸显,对大湾区内人才、资金、市场等资源的虹吸效应不断增强。同属珠江口西岸的珠海、佛山、江门,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要打造湾区“枢纽”或“湾区西翼枢纽”,这既暗示了各地已经在湾区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里先期占据了一定的项目资源,也清楚地表明下一步还会在交通项目上开展竞争。此外,恩平与其他湾区城市都强调要着力在发展平台、交通设施、城市建设、文化旅游、侨资侨智等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行全方位对接,在多个领域江门与湾区城市的同质化竞争都在加剧。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要求以及江门市委“1+6+3”工作安排和市委工作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坚持“扬长补短强基、守正高标发展”工作思路,认真落实“四项工作”“五城共建”,推动我市文广旅体产业事业平稳健康发展,促进我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融合集聚与创新,为全省、全江门文化和旅游发展大局做出恩平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以人为本。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和旅游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深层次改革。坚持高质量发展,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推进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赋能作用,全面塑造文化和旅游发展新优势。

  坚持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系统观念,推动文化、旅游和体育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加强与蓬江区、江海区联动交流,推动“文旅体”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贯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合理有序开发,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共同提升,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格局。

  (三)规划依据

  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

  相关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江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恩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

  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

  相关文件:《江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方案》《恩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恩平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等。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3年,基本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效能,高质量推进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高质量提升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水平,全面整合文旅链条相关要素,完善旅游设施,丰富旅游产品有效供给。

  到2025年,紧紧围绕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示范城市的目标,以产业和重大项目为支撑,文化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均衡,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利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优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旅体深度融合,全域旅游“一环一廊三区”发展格局成效显著,温泉、田园、红色、冯如、华侨“五种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冯如故里、温泉之乡”“中国天然氧吧”“中国避寒宜居地”城市品牌形象进一步夯实,将恩平打造成为立足江门、面向大湾区的航空侨乡文化旅游目的地、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中国侨乡运动活力之城,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具体目标

  ——文化服务全面升级、保障有力。到2023年,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843m²,到2025年,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850m²,人均公共文化设施流通量达0.5万人次;新建2家自助图书馆、3家“粤书吧”,创新打造“流动图书馆”,人均藏书量达1.25册,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00场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预期2025年达6.3%。有线电视用户可收看4K电视节目比率达100%。

  ——旅游服务接待能力持续增强。到2023年,全年接待量达到181.51万人,收入达24.49亿元。到2025年,完善智慧旅游建设,构建全域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完善旅游咨询体系,全面升级市内旅游标识系统,着力打造“恩情大地”手信品牌。

  ——文旅融合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到2025年,推动“六个一”建设,发掘恩平美食,形成一批美食旅游点和线路;创建一批档次高、有特色的星级宾馆饭店、农家乐和乡村民宿;新增一批国家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示范村、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开辟一批红色旅游线路、绿色生态旅游线路和项目;培育一批研学旅行基地和研学课程;打造一批节事赛事活动品牌。

  第三章 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结合恩平打造江门城市副中心建设,加快标志性与引领性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新图书馆、新博物馆和航空科普馆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新图书馆、博物馆晋级申报工作,力争图书馆达国家一级馆标准,博物馆达国家三级馆标准。扎实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加快推进镇(街)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和市体育中心升级改造,着力提升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和服务点服务水平。加大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力度,充分挖掘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推进村级历史文化馆建设,鼓励利用祠堂、闲置民居改建成村史馆。着重发挥好文化活动阵地的政策宣传、文化娱乐等基本功能。结合碧道、侨乡文化遗产游径精华示范段、城市改造等工程,增加艺术雕塑、文化驿站和文化景观。

  (二)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广“点单式”“订单式”服务模式,切实发挥基层文化服务阵地作用,组织开展文化主题活动、主题展览、公益培训、专题文艺下乡、戏曲下乡等系列惠民活动。完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推进文化志愿服务。

  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化“十分钟文化圈”创建,打造“周末有戏”等文化品牌,每年组织各类主题文化活动300场以上。扎实推进新时代全民阅读工作,做好全民阅读活动、全民捐书活动、国学讲堂及公共教育系列活动,创新打造“流动图书馆”,推进“图书大巴车”和市民“共享图书”平台建设。积极开展文艺创演展评、戏曲进校园(进农村)等活动,鼓励群众文艺团体发展,引导群众成为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推动公共文化发展社会化。完善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资助项目、赞助活动等方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培育和规范文化类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发展,鼓励文化类社会组织依法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和文化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不断提升文化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积极对接广东省、江门市侨都文化公共云平台,充分发挥数字恩平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作用,建设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整合全市公共文化资源,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和文化人才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搭建线上博物馆、数字阅读等服务平台,丰富在线公共文化产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推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曲艺、书法、摄影等各艺术门类创作全面繁荣。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做好各类文艺人才培训工作,培养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

  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完善文艺创作扶持激励机制,建立推动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长效机制。推进创建泉林黄金小镇、圣堂镇歇马村(古村文化)、君堂镇藜塘村(华侨文化)、沙湖镇上凯村(红色文化)等文艺创作基地。重点支持以华侨文化、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创作,积极培育冯如、冯燊、禤荣、吴有恒、郑锦波等名人题材和温泉、生态、气候等自然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扶持一批文艺精品创作项目。努力创建诗词示范县,充分利用恩平丰富的人文传统,开展好诗人队伍建设工作,不断抓好诗词创作,推出精品力作。积极推进诗词“六进”(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旅游景区、进企业、进家庭)活动,营造处处见诗词、处处闻诗词、人人学诗词的良好氛围。

  丰富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供给。推进文艺与互联网融合,培育壮大云演艺、云展览、数字艺术等新型文化业态。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工程,鼓励文艺工作者、高校师生、网民与影视节目制作机构、文化企业事业单位等合作,创作生产具有恩平侨乡特色的网络戏剧、网络音乐、微电影等数字文化产品。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推动侨乡优质文艺资源和优秀文化精品等数字化网络传播。

  擦亮恩平特色文化名片。充分挖掘多元价值,打造具有本地特色、辨识度高的镇域文化符号。恩城街道发挥中心城区优势,充分利用文化馆、博物馆等资源,创新宣传方式,成为恩平特色文化宣传阵地。牛江镇继续用活用好冯如品牌,擦亮“中国航空之父名片”。沙湖镇依托丰富农业资源,打造“文明侨乡,富硒米度”的文化符号。良西镇擦亮“四薯之乡”金字招牌。圣堂镇依托古建筑、古村等资源,弘扬传统文化。君堂镇依托侨乡名镇优势,凸显碉楼文化、侨文化。东成镇依托工业资源,宣传匠造文化、科技文化。大田镇擦亮“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镇”“全国最美森林小镇100例”“广东美食旅游之乡”等品牌。那吉镇利用嘉禾三穗、“氧吧”、温泉等文化元素,打造镇域文化IP。大槐镇深度挖掘“茶文化”资源,大力推进茶文化的发展。横陂镇充分挖掘镇海湾红树林资源特色,打造岭南水乡森林文化。加快恩平市粤剧团体制改革,打造恩平粤剧品牌。

  二、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一)全面落实文物保护工作

  加强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制定文物保护总体规划方案。完善文物登记制度,依法开展文物调查、申报、登记、定级、公布工作,及时更新文物资料数据库。推动歇马举人村以文物群方式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品牌。推进郁文中学碉楼、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驻地旧址等不可移动文物维修工程。深入挖掘市内重点文物的文化内涵和展示内容,加强郑锦波故居(恩平县委旧址)、冯如故居、復春冯公祠、烱成楼等文化遗产保护,建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加快具有恩平特色的唐人街项目建设。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完善文物安全防范制度,加强文物安全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文物保护单位智慧安全防护全覆盖。鼓励社会参与文物保护。探索通过公益性基金、社会募集等方式筹措资金,拓宽文物保护工作开展渠道。发挥志愿者组织作用,提高公众参与度,形成全社会保护文物的氛围。

  (二)保护活化名人资源

  挖掘保护恩平名人资源。一是积极借用外智外力,邀请有关在名人研究方面有成就的专家、学者成立恩平市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专门机构,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史实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进一步提炼恩平“名人精神”。二是建立恩平名人数据库,收集名人的影像、图片、书信、器具等资源,统一进行数字化加工后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并出版一本《恩平历代名人谱》,加大名人文化的宣传力度。三是扎实推进各类名人故居(旧居)的修缮保护利用工作,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对古建筑墙体、屋面等进行全面保护性修缮,最大限度保存建筑原貌。要串珠成链、融合发展,把名人故居保护修缮工作与乡村振兴、红色教育、文化旅游、文明城市创建等结合起来,完善建筑物周边环境,打造成文化阵地和价值高地。

  (三)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完善非遗场馆建设。依托文化馆和博物馆,优化非遗综合展示厅的展览布局和功能。完善非遗项目茶坑石雕刻技艺、歇马励学的专题展示馆建设,推进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传习所或传习点建设(挂牌)工作。加强恩平民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侨乡文化遗产游径,推进冯如故居、吴有恒故居两个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博物馆群。开展省级、市级非遗项目的文物文献征集工作,为展示馆、传习所内容展示和数据库建设提供保障。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系建设。推进国家、省、江门市、恩平县级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做好“茶坑石雕刻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力争到2025年增加不少于4项县市级项目、不少于2项地市级和省级项目。

  加强代表性传承人(群体)保护。进一步落实非遗传人补助制度,保障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的延续;持续推进非遗传承人认定工作,壮大恩平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培育非遗项目传习群体,对群众参与性强的项目如恩平濑粉、恩平烧饼等进行代表性传承群体的培育。通过常规性培训班、“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形式,加大非遗传承后备力量的教育培训力度,培养出更多非遗项目传承人才。

  扩大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展“线上非遗展”活动,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提升市民对恩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启动国家级、省级、市级和部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微视频制作,利用政务新媒体扩大恩平非遗项目的社会影响力。结合国家、省、市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策划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和非遗品牌专题活动。加大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等保护传承活动推广力度,扩大宣传和影响力。

  三、大力振兴文化产业

  (一)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发展以温泉文化为龙头的休闲旅游文化产业、以冯如名人文化为龙头的航空文化产业、以歇马举人村举人文化为龙头的历史文化产业、以茶坑石雕刻技艺等非遗项目为龙头的非遗文化产业。大力推动演艺会展产业,支持演艺装备产业建设,打造以麦克风生产为主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演艺舞台设备生产展示基地。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工业设计、文化产品制作、影视娱乐、游戏动漫为重点,打造具有恩平特色的文化创意特色产业。积极开展文化创意商品开发工作,探索将恩平侨乡历史、恩平美食、歇马励学等文化元素,植入到电声器材、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打造侨乡特色文创产品,不断提升恩平市文化创意产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扩大恩州奇石、恩平簕菜、濑粉等特色产品的影响力,提升商品文化、经济附加值,培育文化品牌产业。

  (二)激发文化产业主体活力

  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育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导向性文化产业项目,争取引进2-3家龙头型文化企业。鼓励其他类型企业积极跨界拓展文化业务。支持小微文化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促进文化名家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工作室等新型主体加快发展,鼓励乡土文化人才创办经营实体。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培育扶持优质文化市场主体。引导小微文化企业利用互联网拓展经营范围,依托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等载体开拓市场、激发活力。深入推进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用好省、市各级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培育文化创新项目。

  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引导支持文化企业加大对数字技术应用的研发投入,推动产品服务和业务流程改造升级。发挥文化科技项目支撑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一批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模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的文化科技重大专项。扶持文化企业研发关键共性技术,促进文化企业先进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提高文化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

  (三)推进文化产业载体建设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制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措施。引导文化产业向园区、基地集聚,加快形成文化产业发展集聚效应,形成文化产业发展集群。重点支持簕菜文化创意园建设、麦克风文化产业园、牛江濑粉产业园建设,推动丝苗米产业园等项目建设。重点支持生产性文化企业入驻,壮大主导产业,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形成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园区发展格局。

  (四)加强文化产业合作交流

  积极参与文化产业交流。加强粤港澳及全球华侨华人社团、机构的文化交流,推动建设文化交流项目建设。积极参与中国(深圳)文博会、麦克风电声器材产品展销会等各类文化产业交流活动。发挥恩平文化产业特色,借鉴相关成功经验,支持牛江镇建设“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推动粤港澳区域文化资源对接对流,文化产业互补互促。

  四、促进全域旅游蓬勃发展

  (一)优化重点区域发展格局

  全面整合全市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等资源,全域统筹,全景打造,着力构建“一环一廊三区”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

  一环:指省道276线、省道369线旅游黄金大道和X831线旅游风景道。充分挖掘沿线上温泉、冯如文化、古村落、森林生态等资源优势和交通潜力,发挥整合和联动的作用,建设“芳菲田园醉美温泉示范带”,构建一个“全域联动、文旅融合、景路互通”的恩平南北走向旅游产业光明大道,成为恩平的旅游发展引擎,打造成为广东省最美旅游公路。

  一廊:指锦江百里画廊。锦江河流经河排林场、那吉镇、大田镇、恩城街道、东成镇、圣堂镇、君堂镇、沙湖镇。锦江百里画廊是将锦江作为背景,恩平侨乡文化作为基础,开发水经济、水文化为方向,盘活国有资产为目的,的“四位一体”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带;目标是打造“绿美锦江,侨乡画廊”。

  三区:指东北部乡村旅游区、西北部温泉度假体验区、南部镇海湾红树林旅游度假区。

  东北部乡村旅游区:牛江镇中南部、沙湖镇、君堂镇、东成镇北部、圣堂镇南部等区域,重点推动乡村旅游示范点(区)创建工作,推动冯如故居片区、黎塘碉楼片区、吴有恒故居等重要乡村红色旅游节点串点成线,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研学旅游线路。

  西北部温泉度假体验区:大田镇、那吉镇等区域,重点推进锦江温泉、山泉湾度假酒店提质升级,加快盘活金山温泉及周边资源,推动佳源帝都温泉项目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加快推动大田朗底特色美食一条街、那吉镇美丽示范圩镇等项目建设。

  南部镇海湾红树林旅游度假区:大槐镇中南部、横陂镇等区域,重点推动红树林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加强与国内有实力的高端旅游开发公司的对接合作,着力打造大型综合性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区和健康养生基地。

  (二)完善旅游公共基础设施

  结合恩平市实施“交通大会战”的契机,进一步完善由铁路、公路、景区畅达道路和城市旅游交通服务构成的全域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开通旅游观光巴士、旅游专线和乡村旅游客运线,打造省道369线、276线旅游黄金走廊、大田镇—那吉镇醉氧公路等一批旅游通景公路和观光休闲公路。依托碧道、侨乡文化遗产游径、城市改造等工程,健全休闲径、养生径、观光径、生态径、田园径、探险径、文化体验径等慢行径网络。完善旅游服务中心全域布局,健全“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中心——旅游咨询点”三级全域旅游咨询体系。完善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和“一机游恩平”智慧旅游小程序功能,有效提供景区、线路、交通、气象、安全、医疗急救等必要信息和咨询服务,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全面升级市内旅游标识系统和形象展示系统,统筹推进旅游交通指示牌、旅游服务设施指示牌等旅游标识更新换代,设置全域旅游导览图和大型全域旅游户外宣传牌。进一步落实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持续推进“厕所革命”,进一步加大厕所革命项目建设、管理服务、科技应用、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等力度。

  (三)提升旅游要素服务水平

  着力打造“恩情大地”手信品牌。结合“粤菜师傅”工程,整合包装恩平濑粉、簕菜、烧饼等特色美食,设置文创及农副食品特产店,推动京东线上唐人街项目落地,推广恩平“侨味道”。增加文创产品供给能力,举办恩平市“全域旅游特色文创产品评选活动”,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艺人进行旅游文创商品的设计研发与生产制作,遴选具有恩平文化、特色的创意文化产品。

  大力推动乡村民宿发展。一是加快制定《恩平市关于确定民宿的范围和条件的指导意见》《恩平市民宿治安消防管理暂行规定》《恩平市关于推进民宿开办全流程的通知》系列政策,引导民宿业发展。二是用好《江门市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扶持办法》和《江门市民宿管理暂行办法》,推进酒店星级评定工作,鼓励逸豪酒店、金泉御景酒店对照星级酒店标准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对农村闲置宅基地、农房、村集体仓库、学校、文化场所等,通过挖潜盘活、依法流转,为乡村民宿招商提供必要土地,加快招商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手续完善、特色鲜明的乡村示范民宿。积极协调鼓励我市佳源吾乡帝都民宿、簕菜创意园大人山居民宿、泉林黄金小镇民宿、田野农家乐民宿和歇马举人村民宿等项目加大投入,完善配套,并按照规定做好备案登记工作,积极打造“统一标识,统一宣传,统一推介”的民宿形象品牌。

  五、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

  (一)打造“五种文化”特色游

  做好“山、水、文、城、侨”文章,着力打造“五种文化”特色游,丰富特色文旅产品供给,擦亮“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故里”“中国温泉之乡”“中国避寒宜居地”“中国天然氧吧”等靓丽名片。

  1.温泉文化游

  高水平规划建设广东恩平地热国家地质公园。发挥“中国温泉之乡”“中国避寒宜居地”“中国天然氧吧”等品牌效应,推进锦江温泉、山泉湾温泉度假酒店提质升级,加快盘活金山温泉、温泉乐园及周边资源,加快佳源帝都温泉项目建设,推动泉林黄金小镇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良西泉都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着力打造1-2家标杆性温泉综合景区,其他温泉采用“一泉一主题”模式,形成差异化发展。拓展温泉休闲、养生功能,升级发展温泉旅游,开发健康温泉旅游产品、医疗温泉旅游产品、美容温泉旅游产品,策划开展“恩平温泉欢乐节”等活动,打造国家级温泉旅游度假区,形成温泉旅游综合体和温泉休闲产业聚集区。

  2.田园文化游

  统筹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积极推动“醉美江门100村”乡村旅游建设工程及乡村旅游示范点(区)创建工作,重点扶持申报2—3个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示范村。支持花海欢乐世界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支持歇马举人村提档升级,力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支持沙湖上凯村等创建省级以上“美丽侨村”工作。支持簕菜文化创意园等新载体建设,推动丝苗米产业园、恩平地利农业发展生态园、镇海湾红树林等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创建1—2个田园综合体特色品牌。持续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鼓励“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和能工巧匠在乡创业,开发乡宿、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综合体验项目。积极做好《恩平温泉生态示范带规划》《恩平市锦江百里画廊规划》工作,深入挖掘规划范围内的文化景观、历史遗迹和古建筑等具有文化积淀的资源融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打造可参观游览的景点和历史文化传播渠道。

  3.红色文化游

  加强红色文化研究与保护,加快编制《恩平市红色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以冯如故居、郑锦波故居、冯燊故居、吴有恒故居等为特色,大力培育一批“华侨华人爱国情怀”红色旅游线路和红色主题产品。开发“温泉+红色旅游”“乡村+红色旅游”线路,打造知青文化及橡胶精神精品线路。加快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驻地旧址(励英学校)、镬盖山六壮士纪念公园、中共天村党支部旧址等红色旅游景点建设。

  4.冯如文化游

  用活冯如文化品牌,以航空文化为依托,启动建设中国侨都航空航天科普馆,支持更多文旅项目融入航空元素、航空文化。筹建江职院冯如学院,谋划举办冯如论坛、航模比赛和“冯如·腾飞”航空文化主题活动。用好“冯如故里”文化品牌,以牛江镇昌梅村冯如故居片区为核心,整合现有冯如故居、冯如文史馆、拉美华人华侨展览馆等文化资源,结合格桑花海、国家级万亩水稻生产示范基地和万亩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等资源,积极打造“人文寻究”“航模科普”“农耕体验”等研学产品,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5.华侨文化游

  抓好唐明照故居、大槐橡胶林、张瑞芬纪念馆等侨乡特色文化的挖掘与展示,建设具有恩平特色的唐人街,开展海外华裔青年夏令营、寻根之旅等活动,增进与华侨和华裔新生代的情感交流。

  (二)培育打造六大融合业态

  实施“文旅+”战略,重点推进“文旅+美食”“文旅+研学”“文旅+体育”“文旅+生态”“文旅+夜经济”“文旅+工业”等,培育美食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夜间旅游、工业旅游六大融合发展业态,以产业融合新业态带动消费升级。

  1.美食旅游

  强化餐旅融合,依托恩平簕菜、濑粉、烧饼、腊鸭、良西“四薯”等特色美食,以“全时全季”的理念,着力培育“一镇一特色”节事品牌,做到“全域有节”“四季有节”。结合“粤菜师傅”工作,办好美食文化节,开展美食竞赛活动,每年打造不少于5个粤菜美食点,开发1—2条“粤菜师傅+旅游”乡村(特色)美食旅游线路。

  2.研学旅游

  统筹研学资源,精心设计以“读行多彩恩平·历奇古今恩州”为主题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和课程设计,科学规范中小学研学活动。规范研学基地管理,遴选一批本级研学基地,向江门市、省文旅厅推荐一批优秀研学基地。通过签订共建协议、举办文教互动等方式定期组织学生到研学基地参观学校,加强青少年教育实践管理。

  3.体育旅游

  以文旅为基、体育为轴,打造侨乡活力之城。支持泉林黄金小镇创建中国户外体育运动基地示范基地,重点发展高端运动赛事场地、体育旅游服务中心、户外体育运动俱乐部、体育运动品牌集聚地、极限运动主题公园五大核心产业,构建国际体育时尚旅游目的地。高标准谋划建设专业赛道、赛场,办好“恩平温泉嘉年华暨中国丛林越野系列赛(恩平站)”“粤港澳大湾区场地摩托车大奖赛(恩平站)”等系列体育赛事,形成体育赛事品牌。积极对接承办省级以上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办好省级精品赛事,继续办好“省男子篮球联赛”“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粤澳篮球赛对抗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自行车联赛”“广东省青少年篮球联赛”、江门市青少年体育赛事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打造锦江源“百里醉氧骑游精品线路”,举办骑游活动,以体育赛事聚人气、育商机、促消费,推动文旅+体育融合发展。

  4.生态旅游

  以七星坑自然保护区、锦江水库、响水龙潭森林公园、镇海湾红树林为依托,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上,建设登山步道、景观廊道,开发高品质户外露营地、森林氧吧、大型树屋等生态休闲旅游产品,结合大田镇、那吉镇中医药草种植基础,打造高端生态康养旅游线路。

  5.夜间旅游

  持续加大以“夜购侨货、夜尝侨味、夜住侨宿、夜游侨景、夜娱侨乐、夜品侨学、夜享侨健、夜赏侨都”为核心的“夜侨都”品牌创建力度,深化打造以南堤东路、昌大昌星星风情街、御锦龙湾美食街、金沙广场四个特色街区为核心的“精彩·夜恩平”的夜间经济圈。举办各种旅游节、美食节、美食音乐节、夜间经济集市等内循环促销活动,打造一批“夜间经济”地标和商旅文融合“打卡地”。

  6.工业旅游

  加快工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步伐和进程,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和传统优势产业,积极组织开展工业旅游培育资源库项目申报工作,鼓励企业开发新型工业旅游业态,打造“观光工厂”,与非遗文化、温泉文化、田园文化、红色文化相结合,串珠成链打造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以恩平工业园区为依托,适度超前加快推进文体教育、酒店等公共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工业研学、智慧科技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等业态,以沉浸式工业游助力企业发展。

  六、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市场体系

  (一)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活力

  构建文旅消费良好政策环境。探索推出消费惠民措施,举办文化和消费季、数字文化和旅游消费体验等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景区门票减免、景区淡季免费开放等政策,认真落实对军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学生、残疾人等特定群体的门票减免优惠政策。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鼓励发行文化和旅游消费联名银行卡并给予特惠商户折扣、消费分期等用户权益。

  提高文化旅游消费便捷程度。完善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消费配套设施,合理配套餐饮区、观众休息区、文创产品展示售卖区、书店等,营造更优质的消费环境。强化智慧景区建设,推广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引导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广泛应用互联网售票、二维码验票。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宽带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水平,在具备条件且用户需求较强的地方,优先部署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

  大力发展夜间文化旅游经济。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新空间新时间,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在保证安全、避免扰民的情况下开展夜间游览服务。鼓励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延时开放或优化开放时间,丰富夜间演出市场,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服务,完善夜间交通等配套服务。

  (二)精准定位文化旅游市场

  按照“着力开发港澳休闲市场、全面开拓泛珠三角旅游市场、积极拓展中远程市场”的思路,做好国内重点市场推广。充分借助江门侨乡名片,以港澳同胞文化认同和寻根情结作为港澳市场切入点,将香港和澳门确定为我市旅游基础市场。以“中国温泉之乡、中国避寒宜居地、中国天然氧吧”为营销口号,积极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是全国性度假目的地的特点,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动脉对恩平的导流作用,以“粤港澳度假后花园”为营销口号,培育全国范围的远程度假市场。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和旅游合作。

  (三)强化文化旅游品牌营销

  加强恩平旅游形象推广。深化与携程旅游、马蜂窝等热门旅游OTA和央视媒体大平台合作,抓好“中国避寒宜居地”“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温泉之乡”品牌宣传和项目实施工作,提升恩平大湾区生态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鼓励文化旅游企业、行业协会积极策划举办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文化旅游节事活动。主动对接江门市旅游营销行动和台开恩“世遗国家级文化旅游度假区”的创建工作。开展“智慧”旅游营销,加强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的旅游合作交流,深化客源地市场推介,开发一程多站精品旅游线路,优化旅游产品设计包装,提升宣传推介实效,共同拓展旅游市场。

  七、加强文化旅游交流合作

  (一)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实施华侨华人文化保护工程,助力华侨华人文化传承交流。开展恩平籍华侨华人文化的理论研究和深度挖掘,加强华侨华人文化有关物品的收集,丰富新建市博物馆的文化藏品。加快建立侨情资料库,做到对华侨华人有系统的了解,以海外社团为桥梁,以文化为纽带,搭建与华侨华人交流的平台。对接江门市创建国家级“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挖掘保护活化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推进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修缮一批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

  发挥冯如等代表性人物影响力,为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提供有力支撑。整合华侨文化资源节点,规划串联冯如故居、炯成楼、中共恩平县委旧址等节点的“侨乡家风”、红色休闲旅游线路。进一步完善冯如纪念馆,打造成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重要载体。

  (二)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

  全面加强与湾区城市文旅合作交流,共塑人文湾区。完善大湾区内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参与建设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加强与港澳在广播影视生产、演艺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实施文化品牌协同共建工程,以冯如、温泉、簕菜等资源为核心,打造温泉文化节、簕菜文化节、纪念冯如飞天周年活动等品牌文化节事活动。联合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推动岭南非遗精品的保护、传承、体验、教育和创新,彰显独特文化魅力。积极参与粤港澳博物馆联盟建设,共同办好国际博物馆主题日活动,联合打造博物馆研学旅游线路。

  (三)进一步拓展恩港澳青少年交流

  推动建设港澳青年在大湾区交流学习项目平台,推动青年交往交流、交心交融,对接江门市开展《少年中国说》粤港澳台暨海外华裔青少年文化交流系列活动,打造成为“侨务强市”和“文化强市”的品牌项目。以“恩邑心•港澳情”为主题,组织恩港澳青少年开展文化考察、创业训练、国防体验、寻根之旅、义工服务、慈善助困等系列活动。提升港澳地区青少年学生到恩平参与传统文化研学活动的吸引力,提高粤港澳青少年群体文化认同感。

  (四)打造国际文化合作交流新平台

  以“侨”为媒,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深化国际文化和旅游交流,积极参与中国(广东)国际传播论坛、广东文化周、广东文化丝路行等对外交流品牌活动。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和相关项目参与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广东旅游文化节、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和旅游展会。鼓励文化旅游企业组团到省外、境外参加各类文化旅游博览交易会、旅游推介会等主题活动,扩大文化旅游宣传的整体效应和放大效应。充分利用境外推广中心、国际重点展会、文艺展演等平台,实施精准营销和国际传播。以讲好恩平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加强金牌导游、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队伍建设。创新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八、健全现代文旅治理体系

  (一)着力优化文旅营商环境

  落实江门市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一流营商环境若干措施,深化“恩为您”妈妈式服务,从项目引进、落地、建设等每个环节都提供全程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做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营商环境。

  大力开展文旅招商引资工作,建立文旅项目招商库,绘制产业招商地图、宣传手册,加快文旅招商小程序开发,开展精准招商、敲门招商,力争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恩平。

  (二)强化文化旅游市场治理

  严格落实国家、广东省、江门市有关要求,以“扫黄打非”、文旅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及安全生产为抓手,结合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工作,不定期对市内所有文化经营单位、娱乐场所、旅游景区等进行突击检查,加强对文化和旅游市场开展行业指导、执法检查等工作,确保文化旅游市场平安稳定。推进“互联网+监管”模式,以行政执法“两平台”和文化市场移动执法系统的上线应用为契机,提高执法效率,提升执法效能,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健全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完善红名单、黑名单和警示名单制度,用信用引导文明旅游,用曝光遏制不文明行为,用标准引领服务规范,营造诚信、规范、理性的旅游经营环境和旅游消费环境。畅通旅游投诉渠道,不断拓宽旅游投诉受理渠道,改变工作作风,规范处理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切实维护旅游消费者权益。

  (三)健全旅游质量标准体系

  加强旅游标准化贯彻实施。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出的旅游专业技术要求,重点加强旅游安全、生态环境保护、旅游遗产保护等技术法规标准制定力度,并加强标准实施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增强旅游标准的“硬约束”力。构建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补充的旅游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修订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逐步增加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益类旅游标准,增强旅游标准供给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严格旅游质量准入退出机制,建立完善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的旅游质量准入和退出机制,制订具体实施办法,严格质量标准准入条件;对不能满足准入条件、不能保证旅游质量和整改后仍然达不到要求标准的旅游经营服务者,予以取消等级、强制退出或依法取缔。

  (四)扎实推进文明旅游工作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旅游的重要批示精神,结合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推进文明旅游工作,在全市上下形成文明旅游、和谐出行良好环境。着力加强导游、领队等行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加强境外劳务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出境前集中教育,切实增强其文明旅游意识。要把公民文明旅游作为舆论引导的经常性工作,坚持集中宣传与常态报道相结合,组织各级各类媒体深入做好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加大对《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宣传力度,引导市民树立文明出游的意识,甄别不文明行为。发挥行业监管职能,加强文明旅游督查检查,建立文明旅游督导员制度,营造文明旅游氛围。畅通文化和旅游投诉举报热线,为市民和游客监督不文明旅游行为提供便捷有效平台。

  (五)加强基层组织队伍建设

  依托基层党组织,探索创新完善基层文化和旅游治理模式,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水平。以“强党建、促治理”作为切入点,在全面加强党建前提下,积极探索推进基层文化和旅游治理机制改革,扎实推进“头雁”工程,全面夯实村小组党员战斗堡垒、配强行政村基层党组织,为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着力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的文化旅游管理者和基层文化旅游服务人才队伍。制定《基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队伍培训工作计划》,强化基层公共服务队伍培训,切实提高基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队伍素质能力。注重培训成果转化,不断增强培训针对性和精准性。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体制组织保障

  建立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机制,制定本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责任和步骤。建立全域旅游组织领导机制,把旅游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与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联动、共同参与的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建立旅游综合管理机构,健全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各镇(街)、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工作任务,定期督办,确保本规划各项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的顺利实现。

  二、资金支持保障

  加大财政支持带动公共文化、旅游发展,设立专项发展资金,要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跟踪问责,问责情况作为下一年财政安排的依据,争取最大化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鼓励金融创新,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和符合国家政策的基础上,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众筹、融资租赁、短期债券、质押业务等金融创新。

  三、空间用地保障

  根据规划发展建设需要,科学规划用地规模,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优先考虑文化、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用地需求,确保基层公共文化、旅游设施配置达标。支持利用工业厂房、废旧房屋、荒地等闲置土地资源转型兴办文化创意企业、建设公共文化、旅游设施。针对零散建设用地需求,积极推进“点状供地”。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构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加大文旅项目开发的用地环境与资源环境宏观调控,保护自然生态和防治环境污染,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四、人才发展保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吸引人才服务基层政策措施,鼓励城市人才向基层流动,支持和引导社会人才通过多种方式服务基层。成立全域旅游发展研究院,建设恩平旅游人才智慧平台,完善旅游人才管理信息库,重点做好旅游人才服务工作。健全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引进和留住人才。有序开展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健全培养机制,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多层次、多形式人才培养体系,聘请专家学者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实地指导等活动,定期开展优秀导游员、十佳政务讲解员、优秀讲解员、优秀服务员评选活动,促进从业人员技能水平提高和服务质量提升。



恩平政务
恩平政务
微信公众号
恩平政务
恩平政务
官方微博
恩平市人民政府公报电子书
恩平市人民政府公报
电子书
版权所有:恩平市人民政府   主办:恩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站点地图    联系方式    网站标识码:4407850057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85446号

粤公网安备 440785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