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印发恩平市自主创新总体规划(2009~2012年)的通知

恩府办〔2009〕79号


印发恩平市自主创新总体规划(2009~2012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市有关单位:


  《恩平市自主创新总体规划(2009~2012年)》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科技局反映。

二○○九年六月十七日


印发恩平市自主创新总体规划(2009~2012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江门市自主创新总体规划(2009~2012年)》(江府办〔2009〕21号)等文件,编制本规划。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本规划是我市推动自主创新工作,加快科技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本规划的实施,使我市自主创新工作跃上新台阶,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充分发挥区域性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本条件。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我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西翼,是连接粤西的交通、电力和通信必经之地。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加强投资环境建设,经济发展渐入佳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全市GDP79.3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4亿元,经济总量和以前相比有很大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通过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市科技工作呈现蓬勃发展的好局面。2008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5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同比增长2.1%。全市已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认定“高新技术产品”2个。全市累计专利申请总量达1200件,授权1091件。全市已建立国家级产业基地2个,省级专业镇1个,省市级工程中心已达5家。

  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形成了以麦克风电声器材、化工建材和纺织服装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7亿元。积极推行名牌战略,目前全市已共拥有广东省名牌产品2个,广东省名牌商标5个。

  现代农业发展初具规模。我市土地资源丰富,农、林、牧、渔业发达。全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大力推行农业创名牌战略。全市现有3家各类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基地。全市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超过92%和93%。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4家,带动农户20000多户。农产品有4个获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12个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科技创新环境日趋完善。全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逐渐形成,全社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潜力得到激发和挖掘。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战略有效实施,创新要素市场不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二)面临形势。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践行科学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历史阶段。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既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竞争的外部压力,又要顺应新时期以创新促发展的内在要求。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落后省内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但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巨大的,也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我市资源短缺、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增长质量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压力大等问题日益突出,三大产业结构需要调整优化,经济发展模式有待转变和提升,传统粗放式、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如何加强新自主创能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成为当前我市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性挑战。建设“创新恩平”成为客观需要。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面对新竞争、新挑战,科学技术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影响全局的重大作用。我市要赢得竞争主动权、赢得未来,关键是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近年来,虽然我市科技综合实力取得了较大提高,但我市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各类科技资源不足,产业核心技术拥有量低,制造业技术对外依存度大,高新技术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不高,劳动力科技素质有待提升,科学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体现不够。必须加快建设科技强市,努力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市增强区域乃至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提供强大支撑和动力。

  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城市的条件已基本成熟。目前,我市已经具备了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良好基础。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强大的科技需求,一些关键行业、关键领域的关键技术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突破;二是近些年来我市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企业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全市90%以上的创新资源来源于企业;三是拥有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可以更加便利地获得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我市先后与国内一些著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初步建立了合作关系;四是全市年度可支配财政资源大幅增加,总体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有能力谋划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问题,有实力在科技发展上做出实绩。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加进取的开放理念,以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创新发展方式,广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提高全民科技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构建“创新型恩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和动力。

  (二)基本原则。坚持开放互动、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区域乃至全球创新合作与竞争,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中心。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增值为导向,推进品牌建设,鼓励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提升附加价值,增强竞争能力。坚持广聚创新资源,海纳各类创新人才,吸引各类创新资本,加快创新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环境。坚持产业第一,突破重大共性和关键产业技术,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扶持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完善创新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具有恩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全面创新、重点突破,从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局出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区域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加快,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学普及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实现科技强市,为建设“创新型恩平”做好人才、基础设施和综合能力的准备。

  至2010年,主要科技指标实现从量到质的提升,成为江门地区先进标兵;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5%,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左右,全市年度专利申请量达到200件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明显提高。科技投入逐渐加大,全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用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的比例达1.3%,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0%左右,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3万人,每万人科技活动人数超过40人。

  至2012年,我市经济、科技的综合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拥有一批国内领先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形成一批龙头创新企业,建成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创新水平处于全省前列。至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以上,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250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三、主要任务

  我市的自主创新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方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科技创新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以社会文化创新为依托,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赢在新起点的战略目标。

  (一)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创新发展理念,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开辟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拓展多维层级发展的新空间,探索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变。

  让创新成为促进发展的源动力。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组织管理创新转变。着力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逐步加大政府对基础研发的引导性投入,实现从技术引进和应用研发为主向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转变。从苦练内功入手,改变等靠思想,加强引导和服务,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现有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让差异成为错位发展的新优势。认真研究我市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从全局的高度来规划发展蓝图,因地制宜的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突出恩城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心城区教育、科研、物流、通讯和信息化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引导恩城镇、东成镇发展电声器材产业,君堂镇发展纺织业,沙湖镇、横陂镇发展建材产业,大田镇、良西镇发展现代旅游业和生态特色农业。

  让两型成为发展模式的新亮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是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特征。健全资源节约化长效机制,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对重点行业开展生态化调整,对新兴行业和新建园区实施生态化定位,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推行循环型生产模式,构建生态化循环型产业体系。深入推进环境友好型机关、绿色企业、绿色建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建设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市。

  让协调成为经济结构的新特征。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协同推动经济增长的现代产业结构。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稳定投资需求,优化出口需求,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巩固外向型经济优势,强力拓展国内市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形成内外源经济协同发展的市场结构。

  (二)推动科技经济体制的再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公平、合理、高效、完善的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成效。

  突出创新主体。健全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协同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优化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充分调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的积极性,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发挥政府科技投入对社会创新投入的引导和杠杆作用,丰富全社会创新活动的资金来源,健全创新主体对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创新资源优化整合机制,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加强创新资源的规划和布局,促进创新资源的集成与整合。健全创新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促进公共创新资源使用的公开化和社会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等中介机构在创新资源配置使用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学研的紧密合作。

  完善保障机制。健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优化利益分配机制,鼓励技术、知识、管理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联合打击侵权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建立信用监督机制,促进社会信用自律,保护创新活动。完善奖励机制,让更多的创新个人或团队得到政府的精神或物质奖励。

  强化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简行政层级,制定支持创新、服务创新的政府考核制度,建立高效服务型政府。深化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科技管理决策程序,健全听证公示、社会咨询、专家论证和效果评估制度,提高创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深化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教育、就业、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等公共服务保障体系,营造良好创新活动环境。

  (三)促进科技综合实力上新台阶。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基础研发、应用技术开发、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良性互动发展,完善创新链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自主技术开发能力。深化产学研合作,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数字化装备、环保节能等领域,新建一批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力争在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上取得重要突破。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在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领域,初步建成具备区域内领先水平的科研基础设施。吸引一批高水平创新领军人才队伍,积极争取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提升恩平基础创新能力。

  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构建以提供研究开发前沿性技术、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为主的技术研发平台,以提供检测、试验条件为主的检测实验平台,以提供科技文献、标准、情报等信息服务为主的科技信息平台,以提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为主的技术转移平台,为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提供服务。根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发展战略,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推动应用研究成果产业化。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科技合作是开放式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途径。加强区域科技合作,推动科技资源共享,促进人才、研发、服务、产业等资源的融合互动。吸引国内外科技创新主体来我市创办各种形式的创新机构,支持本市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内外科技交流和合作。完善股权、产权、知识产权交易体系,拓宽创新型企业融资渠道。健全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完善自主创新担保和再担保体系。

  (四)构筑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认真分析和立足现有条件,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发展逐步向结构合理,附加值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强的方向转化,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打造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型的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致力于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引导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主动参与更高层次的市场竞争。

  改造传统产业。运用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高我市麦克风电声器材、建材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培育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推动价值链向高端延伸。加快传统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化装备,促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向高端转化。

  发展产业集群。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带和高新园区的规划建设力度,建设产业生态、人文生态、环境生态等三态合一的高科技生态社区。全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优势传统产业基地建设,形成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和高水平研发能力的核心区域,以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专门化发展,形成产业链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结构合理的产业集群。

  (五)营造鼓励创新氛围。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培育创新文化,提升城市文明素质,推动创新要素协调发展,为创新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社会文化环境。

  提高公众创新素质。大力发展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普事业,加强科普设施建设,繁荣科普创作,增强公众科学素养。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合理开发利用校内外资源,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支持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办学,扩大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规模,满足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需求。以新建和引进相结合,促进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弘扬侨乡创新文化。继承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传统,发扬恩平侨乡的文化特性,加强与海内外乡亲的交流联系。树立以市场观念、开放观念、创新观念和竞争观念为特色的文化价值观,进一步塑造和提升城市的创新精神。在城市景观和网络宣传等领域,融汇展现城市创新文化。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和形象。

  完善社会创新服务。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内容多样化,实现公共资源均衡化发展和优化布局。促进社会事业供应主体多元化,满足社会群体多样性和多层次需求。规范和发展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确保公共财政向公共事业等民生领域倾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险制度,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创新发展后顾之忧。

  推进城市管理创新。从全局视野、长远角度规划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人居环境。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并形成互动,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建立科学、严格、精细、高效的城市管理模式。完善产业集聚区治安、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环境,建设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商务中心区和高标准住宅区,满足创新人才工作生活需要。

  四、重点工作

  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恩平的现状,根据国家、省和江门市有关规划提出的重点工作,围绕能力建设、应用推广、科技攻关、产业培育、产业服务、创新支撑、创新文化和开放合作等实施一批专项计划,确保用3~8年的时间,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

  (一)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加强我市科研机构的建设,构建知识创新体系,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广播电视大学和鳌峰职业中学在经济管理、机电工程、信息通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等重点领域的学科建设。积极引进国内优秀教育和科研人才在我市任教和开展科研工作。

  (二)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应用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以中介为载体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提高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加强双艺、莱茵等省、江门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其研发能力。到2012年,力争新建3~5家省、江门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总量达到8家。

  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专业镇(产业集聚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覆盖全市优势传统产业的平台体系,推动我市建设上新台阶。联合质量监督检测部门,加快国家麦克风检测中心建设,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测试、校准、认证检验和技术咨询服务。

  (三)加强重点科技攻关工作。面向产业前沿技术、共性和关键技术,组织实施攻关计划、研发和应用推广计划,支持企事业单位承担各级科技攻关计划,突破高新技术重点领域的科技瓶颈。

  产业前沿技术攻关计划。选择恩平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有巨大产业化前景的新兴技术,在纳米材料、节能减排、电声器材等前沿技术领域,组织和实施若干重点项目攻关计划,加强高新技术重点领域的产业技术储备。

  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计划。在资源与环境、新型功能材料、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选择若干对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能显著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技术方向,开展一批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项目。

  国家、省和江门科技攻关计划。结合恩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企事业单位参与申报承担国家、省和江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在水处理、纳米材料等领域,组织引导企事业单位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有效利用国家的引导性投入,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

  (四)加强新兴产业的培育工作。把握科技和产业融合机遇,积极跟踪技术发展和产业交叉新趋势,在网络经济、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培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中国麦克风行业产业基地”和“中国纳米碳酸钙产业基地”的建设,通过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好国家有关扶持政策,培育和扶持一批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骨干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形成区域品牌效应。到2012年,全市新增10个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产品。

  新技术转化体系建设。加速新兴领域中技术应用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城市网络信息服务能力,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内容、软件与系统集成、信息应用、电信与广电增值服务等领域,培育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新业态,大力支持电信、恩平新闻和政务等门户网站建设。在财政科技投入建立新技术转化奖励基金,对成功实现产业化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给予适当的资金奖励,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五)引导企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支持和引导创新资源向产业链的高端集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向高端延伸,扶持高端服务业的成长壮大。

  电子及电声器材类高端产业建设。支持双艺电子工业有限公司“UHF频段多信道广播级无线麦克风”的开发、加快海天电子“全数字化多功能会议系统”项目的实施。扶持莱茵、邦华、恒达、超达等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

  纳米碳酸钙类高端产业建设。支持嘉维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硅橡胶专用纳米碳酸钙”产业化。扶持广平化工、汇雄化工加强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促进我市纳米碳酸钙产业向多元化、高端化发展。

  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引导传统的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包装印刷、建筑材料等产业通过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对生产线进行现代化改造,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逐步过渡到产业的高端。实施高端服务业资助计划,建设一批创新金融、现代物流、网络信息、服务外包和创意设计等高端产业示范项目。

  (六)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坚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发展“三高”农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以各种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及各种站所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逐步形成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农业研发和推广体系,为镇级农业企业和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积极开展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创新,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监督及质量认证体系。到2012年,全市新增健康农业示范基地3个,农业科技创新中心6个,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单位2个。

  农业现代化建设。围绕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推广应用现代先进技术及先进装备,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的改善及动植物品种的改良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重点发展农作物、名贵花卉快速扩繁技术的产业化,加强地方名优特农作物、名贵花卉的资源和原产地保护、提纯复壮工作;保护、开发、改良和利用地方优良禽畜品种,加快动物新品种选育、农业生物制品、环保饲料、动物药物及生物农药的研制与产业化,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农业集约化生产技术及现代化设施设备的应用。

  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建设。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建设作为推动镇级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必须持之以恒的抓紧抓好。对已建或在建的麦克风、马铃薯等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和检测中心要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其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信息咨询和管理培训等服务。新培育一批产业相对集中、经济规模大、营销网络覆盖面广的专业镇。到2012年,省级专业镇数量到达5个。通过创建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推动镇级经济上新台阶。

  (七)完善面向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产业化优势,加快创新企业孵化器、科技服务中心和国家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创新资本和创新产业良性互动,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科技孵化器建设。支持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市广播电视大学电声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市民资外资开发区创办科技孵化器。鼓励、吸引科技人员带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到恩平创业,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

  科技中介机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咨询、培训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市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服务网络,为企业搭桥引线,提供成果推介、科技招商等综合性的服务。鼓励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资源共享的技术数据库、科技信息网络和技术市场,努力实现政策、项目、资金和人才信息的快速流动。

  (八)加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转变城市发展路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名牌发展战略,增强城市创新发展动力。

  产学研联合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基地,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恩平转化,提升企业竞争力。强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组织各方面力量对引进的关键性、基础性技术和设备进行重点攻关,加快国产化进程。到2012年,建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基地10个以上,引进一批行业技术领先人才。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抓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对于优秀人才及科研团队要给予相对稳定的支持,鼓励自由探索;对于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要结合科技计划和工程项目,通过产学研联合,立足实践培养;对于高级技工要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培养;对于科技管理人才关键是要使其职业化;对优秀的科技成果推广人才和科技企业家,政府要切实落实知识要素参与分配等各项相关政策,保障成果推广与科技创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要加强对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加快科学技术对各领域、各行业的渗透,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组织实施一批“文化科技”、“人口健康”、“清洁生产”、“公共安全”、“灾害监测预警”、“城市应急救援”、“公共服务”等社会发展方面的科技行动计划,努力推进全市人口与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整治、防灾减灾、社会安全保障、人居环境建设、社会服务和文化体育事业等领域的科技进步。

  (九)加强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加强创新文化载体建设,推动创新文化的提升和凝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营造城市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创新文化载体建设。建设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的标志性文化设施,褒扬恩平著名创新人物和企业。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恩平科技中心的可行性研究,建立科研院所、大学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创作。设立创新百家大讲堂,推动创新理论与创新观念的辐射传播。

  文化创意平台建设。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把“恩平温泉旅游节”和“恩平麦克风展销会”等培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文化产业会展品牌,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输出与输入。推动中心城区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繁荣,鼓励和扶持重点文化产品经营公司、拍卖公司进入国内国际市场,构筑海内外营销网络。

  文化产业基础建设。要把冯如纪念馆建设成为具有侨乡特色的标志性的文化设施。要按扩大规模,增加人文景观,充实陈列的原则,抓好那吉石头村、冯如故居和歇马举人村等典型侨乡文化景观建设,以充分发挥我市的名人效应,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要加大群众性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

  五、保障措施

  为保证恩平市自主创新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环境和支撑条件,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体制和新措施,狠抓落实,以促进我市科技工作的全面进步。

  (一)健全和落实科技政策法规的配套措施。要根据国家、省和江门市制订的有关科技政策法规适时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要根据新时期我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对一些重大科技问题,要组织专题调研,向上级立法机构提出立法建议。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按照国家、省和江门市的科技工作方针,一是要重点研究制定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促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强化政府科技投入的保障和增长,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源对科技活动的投入;促进国际及区域科技合作等。二是要制订有关关键技术研究、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组织和人员权益保障等地方性专项配套政策。

  要遵循国家、省和江门市技术政策所规定的基本原则,联系我市实际,对能源与交通、生态与环保、生命与健康、信息与通信、化工建材、先进制造、农业等重要领域,做出具体分析,提出技术发展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目标,明确鼓励和支持的方向,规范禁止和限制的产业;重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生命健康、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问题,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

  (二)突出自主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我市正处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作为我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其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明显。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核心。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建设创新恩平、打造工业名城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在自主创新机制、环境和成效三个方面实现科技工作的新突破。要在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现科技资源共享等方面突破体制性障碍。

  要从全局的角度,长远的目光规划自主创新工作。要在科技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突破政策性瓶颈,优化完善创新环境,使恩平成为科技创新和创业的热土。要在恩平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等方面突破关键技术难题,加快形成显示度高、带动性强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引领和支撑恩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建设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要坚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有利于科技队伍壮大和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造就和掌握一流的人才。加强人才培养,重点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加快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高及年富力强的科技队伍。要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科技人员向现代科技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我市发展中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重视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将育才、聚才、用才的工作前移,通过科技教育体系的改革,努力培养出素质高的创造性人才。要吸引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或整体科研机构到恩平扎根,开展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活动。

  加强科技创新技术与人才跟踪工作,为吸引人才提供信息与渠道。落实人才引进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如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室、科研基地、创业园、工作站等。要人尽其才,建立留住、用好高层次人才的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比较接近科技发现发明最佳年龄区的科技骨干队伍,对处于最佳年龄范围,有突出表现的科学家、工程师要给予重点支持,在职称评定、分配制度等方面采取激励政策。

  (四)加大科技投入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要鼓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究,鼓励企业之间自愿组合、建立产业技术联盟解决某些共同的技术、工艺难题,鼓励有关单位与国内外相关单位合作共同建设研究开发基础设施。要持续加大财政对研究开发的支持。要根据《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使我市科技经费投入和增长幅度逐步接近省内发达地区的水平。到2012年,全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用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的比例要达到2%以上。要建立政府采购支持科技创新的机制,充分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拓展或者拉动科技需求市场,扶持地方高技术产业。

  逐步启动风险投资,争取金融机构参与创新。要在政府的引导下,鼓励民间建立贷款担保机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培育、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充分发挥资本市场、银行的融资功能,实现多渠道融资。充分利用现有资本市场,推荐有实力、成长性强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要加强科技经费投入管理,建立严格的科技经费投入责任制和项目绩效测评制度。

  (五)加强面向世界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要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职能,营造和优化面向世界的科技合作环境、构建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平台,特别是引导建立科技交流与合作体系。要围绕主要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科技合作计划和项目。要加强对科研机构和企业对外科技合作的政策性和方向性引导。通过政府资源性倾斜支持,带动和培育一批科技交流与合作中介服务机构的成长。要逐步建立开放式的对外科技合作网络,从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包括各类科技组织)、企业与企业等层面构建对外科技合作平台,构成多层次的、多元化的对外科技合作网络体系,以达到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的目的。

  要以重点企业或科研院所为基础建设建立科技合作研究开发、产业化或示范基地,包括联合实验室、科研中心、科技工业园区、产业化基地等。以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载体,建立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合作平台。建立有效的科技安全体系,协调安全与合作的关系。要充分利用泛珠江三角洲的区域优势,积极参与联合科技攻关行动,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产品的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突破。

  (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各项工作。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激励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强化知识产权制度是发展科技、经济和增强地方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要以实现专利的市场价值为核心,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若干关键技术领域,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加速专利技术产业化。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构筑知识产权参与分配的机制,对发明人的奖励和报酬与其发明创造的效益挂钩,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推动科技创新。要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促进政策,资助专利申报活动,支持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积极申请国外专利。要善于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提供的专利文献信息,有效避免重复研究。

  要完善专利管理、中介服务体系,提高全社会专利保护意识。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为企业培养专利人才,造就一支精干的专利管理队伍,提高企业创新意识和专利意识,培养企业善于利用法律保护自身专利成果的能力。加大专利执法力度,依法维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为企业的自主创新保驾护航。按照“点面结合”的原则,做好专利贴身服务。

  (七)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尊重科学的社会环境。要坚持科技以人为本的方针,围绕知识经济的发展,构建科技知识共享系统。建立面向全社会的科学技术普及教育体系,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方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要逐步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数据共享体系,为科研工作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源,实现数据的分发与高效利用;通过政策导向,加强研究成果的共享,加大科研成果的利用率。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科学,广泛分享现代科技文明的福祉,为建设“创新型恩平”建立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做好面向农村、农民以及企业、工人的科技普及工作,不断提高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举办科技普及讲座、科技普及咨询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多种形式,发挥媒体的传播作用,将最适用的科技常识和实用技术送给最基层的群众。弘扬对科学技术事业的献身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人民群众对科学技术的热爱。营造重视科学研究质量、实事求是,允许和鼓励科技工作者学术自由讨论和发表意见,敢于挑战权威、宽容失败、尊重个人创造价值的文化氛围。

  (八)加强对自主创新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科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第一把手要亲自抓,认真落实党政领导推动科技进步考核责任制,要深入调查研究,大胆创新,抓住重点,措施到位,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发展中碰到的关键问题。要狠抓各项科技政策法规的落实,创造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积极务实地推进建设科技强市的各项工作。要建立动态协调机制,在规划实施期间,要根据国内外经济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恩平政务
恩平政务
微信公众号
恩平政务
恩平政务
官方微博
恩平市人民政府公报电子书
恩平市人民政府公报
电子书
版权所有:恩平市人民政府   主办:恩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站点地图    联系方式    网站标识码:4407850057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85446号

粤公网安备 440785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