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君堂镇坚持党建引领,围绕激活“人、地、钱”要素供给的工作思路,找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因地制宜探索推行“党建+”红色治理机制,释放乡村振兴的组织动能,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齐头并进,助力推进“百千万工程”。
一、党建+人才,注入乡村振兴“原动力”
人才作为乡村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加强乡村基层一线人才队伍建设,君堂镇坚持党建引领人才发展的工作理念,通过“政策引才、技术育才、网格储才”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一是制度发力“引”人才。深入推进“人才强基工程”,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恩平市君堂镇“人才强基工程”工作方案》,明确重点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倒逼工作落实。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给予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学历提升等方面的补贴补助,鼓励其留乡就业。二是技术发力“育”人才。通过邀请本地种植大户、引进专家团队等方式,对各村党支部、合作社、个体农户等开展技术指导,致力培育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实用型人才。如中安村引进江门市农业研究所土地环境专家,对该村农户如何进行土壤种植处理进行指导,并优选出适合本地环境种植的优良蜜薯品种,村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今年以来,君堂镇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场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2人,高素质农民11人,有效推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三是网格发力“储”人才。依托网格化管理,动员熟村情、知底数的网格员、村委干部等力量对本地乡村人才开展调查摸底,注重从农业相关经商人员、致富能手和优秀农村青年中挖掘“土专家”“田秀才”,按类别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并“量身定制”回引计划,大大充实乡村振兴后备力量队伍。据统计,该镇共完成摸底统计为30名农业专业人才造册建档,其中技能型人才14人,经营型人才6人,生产型人才10人。
本地种植大户指导水稻种植技术
专职网格员走街串巷挖掘“田秀才、土专家”
二、党建+土地,腾出土地流转“新路子”
复耕复种既是遏制耕地撂荒现象的有力抓手,也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生产的有效保障。为大力盘活沉睡土地,让撂荒土地重焕“生机”,君堂镇聚焦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效应,建立健全镇党委一级统筹指导、村党组织一级动员整治的工作机制。通过镇领导班子成员分片包干,各驻点领导、驻点干部“背包住村”的方式,深入农村一线检查指导,全面压实村党支部主体责任和村支书“第一责任人”责任,倒逼撂荒地整治工作落地见效。如清湖村党支部在镇党委的有力指导下,将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定为“书记项目”,采取“党建引领、支部发力、党员带头、干群联动”的工作模式,深入分析土地撂荒原因,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探索鼓励引导群众通过出租、转包、转让等形式参与土地流转,并成功与市供销社属下的农业服务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走出一条将撂荒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合作社集中管理复耕的新路子。在清湖村的示范带领下,黎塘、琅哥、杨屋等村纷纷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今年以来,君堂镇已整治撂荒地超400余亩,为推进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撂荒地整治成效明显
三、党建+头雁,助推强村富民“加速跑”
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是为农民带来经济收入的重要方式。君堂镇突出党建在产业发展中的统领作用,注重激活驻村第一书记“头雁”效应,推动驻村帮扶工作具体化、责任化,着力解决农作物种植、销售与市场对接等问题。一是实施好“头雁”工程,由驻村第一书记带头,鼓励有技术、有意向的党员种植散户发展成种植大户,成为党员致富带头人,并建立合作社,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二是逐步建立完善销售闭环,充分利用派出机构的资源优势,在恩平市范围内探索建立收购商闭环模式,为应对农产品销售困难等情况制定应急预案。三是进一步推动农产品“手信化”“礼品化”,进一步对接电商平台,推动农业产业标准化更上一层。如潢步头村驻地第一书记陈雄清通过向结对帮扶单位反映情况、微信朋友圈宣传和多方联系收购商等方式,将潢步头村滞销的1.6万斤茄瓜销售一空,实现在“家门口”就能稳定增收,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的同时,也让“助村”更“驻心”。
潢步头村第一书记陈雄清到田间了解茄瓜生长情况
化身“销售员”助力农产品增收
下一步,君堂镇将坚持久久为功,围绕“党建引领、技术引航、产业引路”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党建+”农业发展模式,把党建引领贯穿到乡村振兴各方面、全过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实落细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