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交流 > 业务知识库 > 农业(扶贫)

关于陆基设施化养殖水处理模式技术要点的问题

  问:陆基设施化养殖水处理模式的技术要点有哪些?

  答:陆基设施养殖模式,是采用高强度材料(不锈钢、玻璃钢等)在陆基上建设养殖鱼池,池内铺设防水帆布和装配配套设施。以下是技术要点:

  一、场地选择要求

  尽量选择常年水量充沛、取水便利、水质好和取水点上游无污染的区域。取水点位置最好高于水池进水口,形成自然落差,以降低取水成本。场地相对平整,利于排水,远离水涝易发区与易淹没区。地块向阳背风,远离居民点、交通要道、工厂等区域,相对安静。场地跟硬质化道路连接,交通便利。

  二、养殖池建设规范

  整平夯实场地,以防止地基沉降、垮塌,破坏鱼池。养殖池用不锈钢、玻璃钢、PVC板等合围而成,内衬帆布必须防水性好且防腐时间长,以防止暴池与渗漏。相邻养殖池之间预留足够距离,至少间隔1-1.5m,方便后期运输与日常管理。养殖池底部为漏斗形,形成一定坡度,6-13度为宜,最低处连接排水管道,方便排水与排污。根据需要,养殖池底部可部分嵌入土地,养殖池顶部高出地面1.0-1.2m以方便后期投料、捕捞等日常作业,且能有效防止其它生物误入池内。也可将养殖池直接安装到整平夯实后的地面,再搭建合适高度的钢架作业平台。

  三、进排水系统设计

  每个养殖池安装独立的进排水管道,并设置溢水口。溢水口可与排水、排污共用一根管道,且必须略低于养殖池最大蓄水位,以便多余水量自然溢出。选择质量好、耐用的进排水管道,特别是预埋于地下的排水管和场地主进水管,确保其不易损坏和破裂。进水管与池壁形成一定夹角,产生推水效果,使池水保持旋转状态,方便粪便和残饵向池底漏斗处聚集,排出池外。根据养殖需求,可在养殖池上层、中层和下层设计三级排水。设计排水流量应大于进水管流量。每个排水管道连接至尾水处理系统或设备,便于养殖尾水收集与处理。根据地势条件,在取水口的下游修建独立的土池、水泥池或容量较大的帆布池蓄水,作为净化池或备用水源。养殖池上方根据需要架设遮阳棚,预防高温天气太阳直射和水温过高、暴雨入池导致水温突降和水量不受控制。

  四、设施设备要求

  增氧一般采用池底铺设管道、鼓风充气方式(如配套罗茨风机等)。沿池底内部的外圈铺设微孔、纳米管增氧管道,以便增氧的同时集污。每个养殖池配备足够功率的鼓风增氧机,能独立控制增氧量,配备适量鼓风增氧机与增氧管道备用,以防增氧机和管道损坏、堵塞,导致养殖池缺氧。养殖池水体溶氧量尽量保持在5-6mg/L以上。

  此外,高位池需配备足够功率的发电机,以略高于养殖场日常生产用电功率为宜。备用足够的输电线和燃油,以防临时停电。需配备足够动力的抽水机,用于取水、排水、排污和养殖池清洗等。养殖易受惊吓、易跳跃的鱼类时,养殖池上方还需铺设防逃网。具备条件的养殖场,可安装智能化控制系统,包括安装高清远程监控、断电报警、水质在线监测、增氧机自动启动等智能化监控和预警系统。

  五、尾水处理系统建设

  可使用池塘作为养殖池养殖尾水的净化区。池塘内可采取种植莲藕等经济作物、设置水生植物浮床、悬挂生态基、施用微生物制剂、放养滤食性和杂食性水生动物等措施调控水质。为保证净化效果,可增加微滤机等固液分离装置、尾水一体化处理设备以及流化床等微生物净化设施。具备条件的养殖场,可构建“三池两坝”等尾水处理系统以保证净化效果。不具备构建尾水处理系统条件的养殖场,需综合采用微滤机等固液分离装置、尾水一体化处理设备以及流化床等微生物净化设施,以保证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条件稍差的,可将经净化处理后的残饵、污物、尾水等引至稻田、果树林、蔬菜基地等,综合利用。


恩平政务
恩平政务
微信公众号
恩平政务
恩平政务
官方微博
恩平市人民政府公报电子书
恩平市人民政府公报
电子书
版权所有:恩平市人民政府   主办:恩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站点地图    联系方式    网站标识码:4407850057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85446号

粤公网安备 440785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