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中的恩平②|张瑞芬:一飞冲天华侨女豪杰
广东恩平是“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故里。100多年来,冯如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恩平人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奋进,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航空名人。为进一步弘扬冯如文化,擦亮人文品牌,中共恩平市委宣传部、恩平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翱翔中的恩平”专栏,今天推出第二期《张瑞芬:一飞冲天华侨女豪杰》。
在广东恩平,曾有一位女性以非凡胆识与精湛技艺,在二十世纪的云端书写下震撼世界的传奇。她凭借对天空的执着追逐,成为首位征服欧美航空界的华人女性;她不曾执掌战机征战沙场,却以柔肩扛起民族自强之志。
张瑞芬 第一位取得美国飞行执照的中国女性 之后更是私人+商业+国际三合一 第一位华人女特技飞行员 第一位世界上成功飞越大西洋的中国女性 第一位登上美国邮政局纪念首日封的华人 名列世界航空先锋 张瑞芬 1904年冬,张瑞芬出生于恩平君堂镇黎塘乡大兴村一个华侨家庭。父亲张舜炳没有被“重男轻女”思想束缚,他希望女儿在美国广开眼界,多学技能。为此,他亲自教女儿学开车,地点选在了空旷人少的洛杉矶Dycer机场。 张瑞芬(右) 而这里,成为张瑞芬“梦开始的地方”。 中国女性开车,在那时候还是件少有的事。但抬头看到天上来去自由的飞机,张瑞芬渐渐产生一个念头:开车不够,我要开飞机! 看似异想天开的“飞天梦”在张瑞芬心里扎下了根,得知广州航空学校以“女子难为飞将军”为由,拒绝女生飞行,更让张瑞芬坚定梦想: “我找不到任何一个理由,为什么中国女性不能成为像其他人一样,成为优秀的飞行员?我们能开车,为什么不能开飞机?” 这个飞天梦却有着时代的羁绊,华人身负美国“排华法案”的“大山”,到哪里都被视作“二等公民”;女性华人身上还多压着一座“性别歧视”的大山。 时代总是给有梦想的人留有一扇窗户。 张瑞芬得到父母的支持,加入中国航空协会(Chinese Aeronautical Association)学习飞行。 “莫谓闺中无杰出,一飞直上九重天!” 曾经,张瑞芬搭表兄的“便机”,体验过“飞一般”的感觉。 张瑞芬与表兄 等到自己学习起来,张瑞芬更是展露出天赋,在教官带飞12.5小时后,她便能够独立飞行,并且“完美降落”在Dycer机场——那个燃起她“飞天梦”的机场。 会飞只是起点,张瑞芬继续深造技艺,成为当时林肯飞行学校(Lincoln Flying School)唯一的华人女学员。 1932年3月,张瑞芬考取具有时代意义的私人飞行执照——第一张颁给中国女性的执照! 虽然此时的张瑞芬已经是两位女儿的母亲,但并不满足于简单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她开始学习特技飞行,驾驶着开放式双翼机,螺旋俯冲、筋斗、穿云……成为中国第一位华人女特技飞行员。 张瑞芬钻研航空工程和飞机结构 1937年,在美国的张瑞芬不断得到故乡遭苦难的音讯,与友人的通信中写道:“鉴于祖国多事之秋,认定航空救国是唯一目标,将来得机会,将返回祖国,效力疆场,以尽‘匹妇救国’之责。” 她驾驶着小飞机,访问美国各大城市,募集资金,宣传抗日。 计划在上海开办航空学校,训练更多优秀的飞行员参与救亡。 华侨华人捐钱出力,募集7000美元,购买了一架Ryan ST-A飞机。 张瑞芬信心满满,准备将自己所学所知倾囊教授给更多的中国同胞之时,Ryan ST-A飞机竟因表兄操作失误坠毁,机毁人亡的惨剧不仅摧毁了教学设备,更浇灭了她短期内实现“航空救国”理想的希望。 匹妇救国之梦,就地摔碎。 而让张瑞芬更加欲哭无泪的是,父亲病重,临终嘱托她不要再飞行。张瑞芬无奈接受,几个月默默哭泣,不与人言谈。 她只能在美国投身到反法西斯战争中,教授领航、气象等航空专业知识,为正义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9年,85岁高龄的张瑞芬重返故乡恩平。 1989年,张瑞芬(前排左三)回到家乡恩平 家乡人民以最高礼遇迎接这位“航空女杰”——广东航空联谊会赠予“航空女杰”匾额,《航空女杰》传记镌刻其传奇一生。 91岁高龄时,她仍心怀蓝天,在教练员陪同下重返驾驶舱,以半个小时的飞行重温毕生热爱。 2003年,这位世纪老人安详离世,但其“莫谓闺中无杰出,一飞直上九重天”的壮志,永远铭刻在恩平人的记忆中。 张瑞芬的传奇人生,是冯如文化的延续与升华。在她的故乡——恩平,航空基因早已融入城市血脉:冯如航空嘉年华无人机编队点亮夜空,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激荡创新火花,“冯如·腾飞”励学金培育未来英才。恩平人以天马行空的想象与脚踏实地的耕耘,续写着“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故里的骄傲篇章。 张瑞芬故里黎塘村 回望张瑞芬的一生,“飞行不仅是冒险,更是信念的飞翔”。从冯如到张瑞芬,从筚路蓝缕到振翅高飞,恩平这片土地始终承载着叩问苍穹的勇气与智慧。今天的恩平,正以低空经济大会、航空科普研学等活动为翼,向着更辽阔的天空展翅翱翔。